時間向前推移兩刻鐘。
散朝之後,景帝並沒有直接回寢宮,而是習慣性的叫上了兩位宰相,以及朝中有數幾位大員,一路去了禦花園。
以往,朝堂上沒有定論的事情,他會在下朝之後,在禦花園中,和這些人一起再商量商量,最終做出決定。
除了極少數事情之外,他對於國事,向來都不獨斷專行。
走到殿外的時候,他的腳步一頓,對身後的一名宦官說道:“去晨露殿,請長公主過來。”
雖然明珠隻是女子,但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他已經不會將她當成是以前那個隻鐘情於武學的少女來看待了。
他對於國事,政事的某些見解,往往會讓他眼前一亮,甚至直接改變他的想法和決定。
這兩年來,尤其之多。
秦相和沈相以及幾位重臣對此,自然沒有什麼異議。
他們也沒有資格提出異議,長公主這兩年做的事情,就算是他們這些人加起來,也得汗顏。
就像民間戲文裡麵唱的一樣,巾幗不讓須眉,用這個詞來形容長公主,一點都不誇張。
禦花園中,景帝坐在亭中石椅上,沈相秦相年邁,景帝特意恩典二人同坐,至於其他幾位大臣,隻有站著的份兒。
“朕封長安縣侯李易為金紫光祿大夫,諸卿以為如何?”
剛才在殿上之時,這些人其實並未發言,到了他們這個位置,若非是陛下的決定不妥到了極點,是不會主動出頭的。
秦相沉吟了片刻,開口道:“李縣侯少年英傑,對我景國有數不儘的功勞,然而,陛下為他晉爵至縣侯,已經是極大的恩典了,老臣以為,李縣侯還太過年輕,更是不懂國事,不通理政,不足以勝任金紫光祿大夫……,陛下若是執意如此,怕是會讓朝中不少臣子寒心。”
即便是他,也不敢否認李易的功績,僅僅是天罰一項,就足以讓他的功勞大過朝中的所有臣子,更彆說他力挽狂瀾,大敗齊國使臣,後又創算學院……
秦相是一朝宰相,對於李易對景國立下的功勞,一樁樁一件件,他比誰都清楚。
陛下為他封爵至縣侯,是因為他的確立下了不世功勞,這不容任何人否認。
然而,若是再在封爵的基礎上,讓他成為景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金紫光祿大夫,就有些恩寵太過了。
曆代擔任此官職的,無一不是有著數十年從政經驗,名望甚高的老臣,實在不是一個不懂朝政的年輕小子能夠勝任的。
景帝的目光看向一側,幾位重臣也都紛紛開口。
幾人對於此事,雖然沒有持否定態度,但也並不讚成。
他們並不是倒向秦相,或是與那李縣侯有什麼冤仇,而是從內心裡覺得此事不妥,理由倒是和秦相說的一般無二,那一個對於朝廷來說非常重要的官職,不能加在一個不懂國事的小子身上。
這一點,從他剛才在殿上的發言就可以看出來。
原本閉口不言的沈相,在景帝目光望過來的時候,終於開口,“老臣以為,此事……,陛下當三思。”
這便是沒有一個人讚同他了,景帝麵上倒是沒有露出任何不滿的表情,在此之前,他就已經猜到了百官的表現。
畢竟,李易還是太過年輕了。
然而,就算是他真的不懂朝政,但隻要他在朝廷,便能夠解決滿朝文武都無法解決的事情,他的功勞遠遠不止這些,卻又不會於去當具有實權的官員,除了這些,他倒是給不了對方什麼了。
看到已經站在旁邊有一會兒的明珠,景帝揮了揮手,不再提那件事情,說道:“此事暫且擱置,關於南方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