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所言皆是實情,令在場的諸位大員麵帶羞赧之色,特彆是新任吏部尚書堵胤錫尷尬不已。
現在陝茜的狀況就是這樣,窮到連從殿試選拔出來的備用官吏都不想接受委任,哪怕在彆的地方當個未入流的沒品官,也不會去陝茜。
窮也就算了,流寇神出鬼沒,防不勝防,撈不到幾個錢不說,還容易把命搭在那裡,隻要接到了去陝茜的委派命令,裝病都要躲過這一劫。
再催促的話,家裡有錢、不愁吃喝的家夥們便乾脆辭官不做了,凡是去陝茜上任的,要麼沒錢,要麼沒門路,要麼兩者都沒有。
持續尬聊也就算了,太子一下子把天給聊死了,提完這茬,大家都沒法往下接了……
幺雞意味深長地笑了笑,找了個台階:“這不正好可以大浪淘沙嘛,本宮不怕沒人去,就怕人人都要搶著去!”
這話說地連陝茜老鄉薛國觀和孫傳庭都一頭霧水,摸不著太子的脈路,自己老家啥德行,他們當然心知肚明。
山棟三傑之一的左懋第能去韓城當知縣,那是當地百姓天大的福氣,當年聽說這事之後,連薛國觀都放心老家那邊了。
隻可惜像左懋第這般既有能力、又有魄力的才子實在是少之又少,絕大部分都是趨炎附勢、中飽私囊之徒,朝廷指望這樣的人前去振興陝茜,不啻於白日做夢。
讓左懋第空著手去上任,那就有些太不近人情了,好歹也算是明末的忠臣兼能臣之一:“左愛卿放心,本宮對顏繼祖都能法外開恩,命其整飭山棟。愛卿到任陝茜,自然是要給三秦之地的父老鄉親送幾份大大的見麵禮的!”
一份可不夠西北老鄉們吃飽喝足,要送就一次多送幾份,讓鄉親們吃撐到為止,究竟能不能吃到,就看大家能不能苟活到那時候了。
“本宮賜愛卿尚方寶劍,陝茜一隅文官皆可由愛卿決斷,可先斬後奏,陝茜武將則由孫愛卿裁決。文武皆不分品級,違規即法辦,若欲令其戴罪立功,則可上報說明詳情,此其一。”
先把文武分開,吸取遼東的經驗教訓,免得像袁都督一樣一把抓,到最後都尾大不掉了。
陝茜地域遼闊,距離京城又很遠,等左懋第上報到太子桌麵,當地時間都過去好幾天了。
賦予其專斷之權並不為過,左懋第德才兼備,品行優良,倒是不太可能做出大逆不道的事情。
把跟土匪差不多的武將都交給孫傳庭來掌控,也是可以放心的,沒有老孫頭加以遏製,秦兵的這些總兵們距離上房揭瓦就為期不遠了。
“朝廷一次下撥兩百萬兩銀子的以工代賑款項,專門用於陝茜各地的恢複生產,明年仍可達到如此金額。陝茜所有農業稅賦皆免,商稅按十稅一征收,糧價不得超過五兩一石,陝茜稅銀可自留一半,餘下上繳戶部太倉。若有投機倒把、擅提糧價等違規之人,可由愛卿先行懲處,隨後上報即可,情節特彆惡劣之徒,則可從重從嚴處理。賑濟糧食若是難以把控,可按人頭配給製供應,此其二。”
幺雞已經不打算從陝茜這地方收到多少銀子了,50的商稅也就是意思意思罷了,大頭都可以給左懋第自行消化,想在陝茜這窮地方榨出點油水,那真是不切實際的想法。
對於陝茜各地市場糧價高企的情況,必須加大管理力度,一旦糧價飛上天,老百姓拿著一兩銀子都買不到多少糧食,朝廷對陝茜的統治也就基本上算是歇菜了。
陝茜商人乾的那些事情與隔壁同行相差無幾,寧可百姓活活餓死,也要拚命囤積,最後被流寇連家財帶糧食一並收入囊中,缺德與腦殘程度大致相當。
“關中與檸夏兩地河流較多,灌溉充沛,依然可以續種麥子。其他極度缺水的地方,最近幾年還會持續乾旱,再種五穀恐收成無幾,必須改種其他作物,比如土豆和地瓜。這兩種作物不但耐旱,而且耗水量低,種植簡單,養護便捷,最重要的是產量較高。據本宮從仙界得來的情報,貧地每畝可產土豆一石左右,良田可到兩三石。若陝茜可自給自足大半,加之朝廷的調撥,糧食缺口悉數補上,則瑉心大定,流寇之患便可順勢根除,此其三。”
後世土豆畝產大約一噸左右,考慮到種子類型、灌溉降雨、耕作方法、施肥效果等因素,取其產量的五分之一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能得到旱澇保收的每畝一石土豆,當地百姓都得樂瘋了。
明代糧食畝產說法紛紜,但較低的預估也是在每畝1.2石,高的比如北方1.3石,南方2.6石,按照一石折算180190市斤計算,這個產量在當時已經不低了。
但到了明末,在連年天災和人禍的作用下,北方大旱,特彆是陝茜,每畝地產量能折半,甚至留下0.3石的零頭,已經算是謝天謝地了。
幺雞本來還想加入高梁和玉米這樣同樣高產的農作物,但這兩種東西在即將成熟的時候尺寸過於巨大,一旦發生蝗災,百姓實在難以照顧周全。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比起“土肥圓”的兩種矮胖作物,種這倆玩意有些得不償失了,眼看著就要有大把的收成了,卻讓蝗蟲搶了先,隻怕田農連死的心都有了。
太子的三策讓左懋第大為欣喜,都帶入陝茜的話,隻要政令落地,情況必能大為改觀:“殿下,臣也從徐光啟前輩留存下來的遺作中得知此二物,若是能在陝茜耕種得當,百姓便可自行糊口,臣代陝茜百姓跪謝殿下厚恩!”
隻要畝產保證一石,甚至最不濟也能得到半石的話,陝茜發生的大範圍饑荒便可以得到有效遏製,百姓吃飽自然不會加入流寇之列了,貽害多年的禍患勢必得到平定。
事情要一步一步來做,尤其是要腳踏實地,直接讓陝茜幾百萬百姓致富那是信口開河,在諸多利好政令的聯合作用下,糊口的願望還是比較容易實現的。
幺雞當然不會放心,什麼事都要籌謀仔細,才能事半功倍:“百姓可能會對新型作物心生疑慮,這點陝茜各地官員要耐心講解其緣由,本宮也會下令印刷種植土豆和地瓜的方法和注意事項。而且要鼓勵田農種植這兩種作物,由朝廷免費提供種子,在相關人員的監督下,第一年,每種一畝,就獎勵該田農一錢銀子,多種多得,不設上限。隻要首年能有收獲,看到了切實的好處,餘下田農們的積極性便會有效調動起來,無須知縣督促,便能廣為種植。愛卿還要用以工代賑的方式來興修水利,陝茜本就缺水,若是不能將降雨降雪收集起來,那便是天大的浪費了。倘若關中地區的水網不受大旱的影響,還可以開辟多條水渠,實施南水北灌,用陝南之水灌溉陝北旱地。具體情況則由愛卿實地考察,由工部水利專家進行論證,務必審慎嚴謹,可以成行的話,由朝廷撥款。各地都要興建蓄水池,夏天若無降雨,則可將冬天的積雪填進去,待春天融化便是一池水。”
讓左懋第帶著一群快餓死的百姓仰著脖子求雨,那簡直就是個笑話,求人不如求己,有這工夫都能多修點水利設施了。
水池好修,每縣都要修,修好之後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隻要天上掉下來的,不管是雨、雹還是雪,成噸的收集起來都是寶物。
水渠難修,但也要摸索試探,雖然耗資巨大,可建好便能福祿數十年甚至數千年,比如都江堰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