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圍剿流寇的作戰部署要等洪承疇回來才能徹底確定下來,老孫頭還可以趁著這段時間好好琢磨一下怎麼收拾革左五營。
今天正式下班之前的最後一件事,也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接待一個“歪果仁”,準確的說是一位不遠萬裡來到大明,給甩鍋爹打工的“歪果仁”。
這個“歪果仁”懂天文地理,知數學機械,還做過著名科學家伽利略的學生,用其才華來衡量的話,算是老伽頭的得意弟子之一了。
在小太監的引領下,一位鼻梁高大,目光深邃,皮膚白皙,身形壯碩,穿大明官服的西夷被帶進東宮內院,說起來他也是小太子最熟悉的陌生人。
“臣湯若望,叩見……”
“愛卿!免禮!”
“……”
算上今年,湯若望剛好踏上明朝土地二十年,但從未有過這種似曾相識的親切感覺,與太子也僅僅算得上見過麵而已,遠遠談不上熟絡,可對方的問候卻讓湯若望幾乎終生難忘。
秉持利瑪竇前輩的“合儒”策略,來明許久,湯若望能說一口流利的漢語,特彆是京城官話,對於各種品級官員的問候,他早就習以為常了。
但聽到今天的這句問候,湯若望在刹那間便驚愕住了,太子竟然用德語跟他打招呼,用成語來形容的話,這便是“不可思議”,也隻能這麼來理解了。
幺雞看著這隻已經石化的“漢斯”,笑著解釋道:“湯愛卿不必莫名驚詫,本宮從仙界歸來,會說一點簡單的德語,算是一句遲到的問候吧,發音不準之處,還望愛卿不要見怪!”
驕傲使人進步,饑餓使人強壯,詐騙使人致富!
忽悠湯術士,從一聲問候開始……
心生一縷暖意的湯若望在激動之餘,急忙糾正道:“不,殿下,您的德語說得實在是太標準了,臣實在是受寵若驚,完全聽不出口音,非常純正!”
這絕非刻意的恭維,湯若望早年便離開了本土,隻能大致揣摩出太子所說的簡短德語可能與德意誌東部人的發音相似,具體是從哪裡學來的就不得而知了。
幺雞說的德語準確的說是柏林話,相當於後來的漢斯官話,湯若望絞儘腦汁也料想不到,師從何人就不能告訴這位歪果仁了。
“嗯,那就好,不然本宮都不好意思跟愛卿用德語打招呼了,賜座!”
這可是全大明最重要的歪果仁,應該是沒有之一,其他的“果仁”能力幾乎都在他之下,包括後來的“南懷果仁”。
幺雞麵帶笑容地對這個歪果仁褒獎有佳,由於內容太多,就得切換成漢語模式了:“愛卿不必拘謹,本宮今天召見愛卿,是特意感謝愛卿多年來為大明作出的傑出貢獻的。愛卿作為教廷的特使,遠渡重洋來到大明,傳授了諸多西方科技知識,使我大明更為便捷地了解世界,與時俱進,這與愛卿的努力密不可分。毫不誇張地說,愛卿便是東西方的紐帶和橋梁,本宮深以為然!”
忽悠一般都從讚美開始,等腦子便遲鈍了,那就容易下手了。
自己的工作能夠得到明帝國太子的認可,湯若望倍感欣慰,謙遜地說:“殿下謬讚了,臣隻是做了力所能及之事,傳授之技術知識,均為已經誕生多年的研究成果,殿下若是喜歡閱覽,臣定會竭儘所能地讓臣的同僚從西方各國搜集運到大明!”
通過數十年的實踐摸索,諸多歪果仁得出了一個相同的結論,那就是討好明帝國的最高統治者實在是太重要了,隻要皇帝開口說一句聖諭,比他們苦口婆心說一萬句還頂用。
在曆任皇帝的特許下,他們在京城、西銨、楠京、廣洲等地都興建了教堂,並且逐步向內陸擴展,成果非常喜人,如果皇帝反對,這是決然做不到的。
老湯倒是很識趣,估計是已經掌握了官場門道,幺雞肯定道:“嗯,這也是本宮想說的,本宮對西方科學技術特彆感興趣,這些事情今後就有勞愛卿了,我大明非常缺乏科學家、工程師、熟練工人,不限國籍,隻要他們願意前來,本宮會向其提供三倍於歐洲同行的薪水,以及免費住宅,還可享受完全免稅的優厚待遇,隻要在大明工作期滿五年,便可回國,不受限製。愛卿之前鑄造火炮的事情還要繼續從事,非但如此,還要擴大生產規模,要達到年產五百門乃至一千門的產能,所需費用均由戶部提供。”
不能讓老湯在大明虛度光陰,沒事去陪焦勖寫《火攻挈要》那神書,既然已經得到了武裝術士的支持,那就要乾點驚天動地的大事情才行。
首先就是讓老湯的同事們儘量搜刮當下西方的各種科學書籍和相關技術,延遲時間也就一兩年左右,技術水平應該差不了多少,以軍工、數學、物理、機械為主。
目前對西方武器的研究還不夠深入,所以大明的軍火生產一直在仿製西方的同類產品,因為沒有頂尖人士鑽研出相關技術,讓兵工廠研發出更為高端的武器就極其困難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直到清代晚期,龔振麟首創了鐵範鑄炮,才算是華夏鑄炮領域的一個裡程碑式的發展,其著作《鑄造鐵模圖說》也是世界上最早係統的闡述金屬鑄造的書籍。
《西法神機》與《火攻挈要》都簡要介紹了彈道學知識,這對測距目標與精準打擊起到決定性作用,但並不被朝廷看中,遠未達到歐洲同期的重視程度。
其次,師承徐光啟的孫元化在山棟主政期間,便雇傭了葡萄牙籍技師幫助鑄炮,使得明代的軍工技術受益匪淺,並得到快速進步,產品的質量與性能已達到了進口火炮的標準。
可惜崇禎五年1632)孔有德耿仲明所部攻陷登萊,致使朝廷處死了孫元化,一位軍事與科學天才就此隕落,與此息息相關的明代軍火技術也遭到了沉重打擊。
重新搭上這個根線就是要繼續引進歐洲各方麵的軍工技術人才,對較為落後的帝國同行進行手把手的培訓,讓他們更加熟練地地掌握當下最為先進的武器製造工藝。
這次由幺雞親自牽頭的引援活動,不但要深入,而且全麵,在保證人才質量的同時,必須大幅度提高外籍專家團隊的規模,能明朝的兵工廠每年夠製造上千門性能優異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