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起來,張獻忠所部雖然戰鬥力強悍,卻是集群行動,容易被官軍發現、追擊、圍剿,而兩外兩股準備複叛的流寇則是兩群泥鰍。
革左五營看字麵的意思就會明白,是由“老蛔蛔”馬守應、“革裡眼”賀一龍、“左金王”賀錦、“改世王”劉希堯、“亂世王”藺養成這五路人馬所成的聯營。
表麵上是一大坨,在戰鬥中也能相互照應,可真到了生死關頭,畢竟是五個都留有私心的匪首,分成五個方向突圍也說不定,官軍網張得再大都難以一網打儘。
對此,某太子也沒什麼好辦法,隻能讓孫傳庭先派四個總兵前去盯梢,每人盯死一路人馬,然後集中優勢兵力率先殲滅距離幾己部最近的一路流寇,然後繼續如此這般。
當然,放眼全局,還有另外一個辦法,那就是先圍殺羅汝才所部,羅汝才善於調劑流寇之間的關係,疏解矛盾,其他人都會樂意與其合作,在“曹操”陷入危難之時可能也會施以援手。
羅汝才和三個較為弱小的跟班“一丈青”、“小秦王”、“一條龍”這四路人馬都駐紮在鄖縣。而羅汝才本人說是願意卸甲歸田,謝絕了朝廷的封賞,重當農戶。實則與張獻忠眉來眼去,部下也都在潛伏靜候起兵的良機。
在均州一帶“受撫”的“小五營”,即王光恩、惠登相、常國安、王國寧、楊友賢這五路人馬裡還有一個臥底。
王光恩並沒有參加複叛行動,據說當場咬破手指,歃血定盟,發誓在有生之年自己絕不再叛,後來兌現了當時的承諾,他率部守備鄖陽,拚死抵抗流寇的進攻。
要對付這九路人馬,某太子彆無良策,隻能寄希望於除王光恩外的七個首領見到鋪天蓋地而來的官軍,主動去抱羅汝才的大腿,他們抱團才能被殲滅。
他們要是從東南西北四個方向分散突圍,那真不知道猴年馬月才能抓住了,每路人倒是不多,與官軍硬鋼也沒什麼勝算,但隻要一天沒有消滅,便是一股禍害。
孫傳庭的任務其實比洪承疇更重,因為所要麵對的敵人更加分散,也更加狡猾,非常難以實施殲滅戰。
所以某太子才增加了大蛤蟆的兵力,力爭先重創張獻忠所部,再回師與孫傳庭所率諸部合圍這十三路流寇。
如果平衡兩位都帥的兵力,就意味既無法給予大粽子迎頭痛擊,又容易受到這十三路流寇的牽製,屆時騎虎難下,將湖廣戰場變成無法解決的一團漿糊。
想到自己肩上的重任,孫傳庭看過地圖之後才請示:“殿下,臣鬥膽,以為先羅汝才所部,再揮師東進大彆山,追擊革左五營!”
兩個目標相距太遠了,隻能先對羅汝才集團發動進攻,等消滅之後才能騰出兵力,東出湖廣,進攻活動在南直隸西部山區的革左五營。
聽到老孫頭這麼一說,某太子才陡然發現自己犯了一個天大的錯誤,就是把革左五營的活動區域給搞錯了,而且以為這五個家夥已經投誠了。
在場的另外兩個人都知道這是一個巨大的錯誤,也沒有直言相告,就是害怕太子丟麵子,對上峰吩咐之事,左膀右臂都是悉數接下,沒有異議,所以幺雞最後才發現。
坦白承認了自己的錯誤也沒什麼大不了,幸好發現的及時:“哦~!想來是本宮之錯,前番本宮有些自以為是了,幸虧愛卿及時提醒。既然如此,那就先放過革左五營,集中優勢兵力打擊羅汝才集團與張獻忠所部,力爭儘快將其消滅乾淨,再揮師東進,蕩平山區裡的革左五營!”
幺雞一看革左五營活動的具體地方,心裡就拔涼拔涼,他們就在湖廣與南直隸交界處的大彆山一帶,這可是一個能攻能守的好地方。
向北能直取大明的興龍之地——鳳陽,順江而下便可威逼陪都——楠京,向西可與“大粽子”彙合,向南又能竄入江茜南部。
彆說朝廷現在沒有多餘的兵力前去進剿,就算是讓洪承疇率本部人馬全過去,一時間也難以將其趕儘殺絕。
孫傳庭也意識到自己所言有失,這不啻於當麵指出了太子的錯誤,急忙找補起來:“殿下日理萬機,此等小事不足言道,皆歸臣疏忽大意,未能及時言明!”
事後才說出等於是在幫太子犯錯了,孫傳庭都開始後悔,可也隻能主動承擔責任了。
不管啥時代,都是臉皮越厚越安全,幺雞擺擺手說:“此事與愛卿無關,對就是對,錯就是錯,不能正視自己的錯誤,又何以指證天下人之錯誤?兩位愛卿身為統帥,今後犯錯可直接上奏,無須遮掩,以免錯上加錯,本宮自會寬宥。一個錯誤若是由一百個錯誤來遮掩,隻怕到了最後蕞爾小錯都會變成彌天大錯了,切莫學那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楊嗣昌!”
這貨勾結高起潛,讓盧象升一個人背鍋,這招蒙得了甩鍋爹,蒙不了某太子。
即便王樸不來,楊國柱、虎大威、楊廷麟都能作為證人,到底是誰使得“督天下援兵”的盧象升最後孤軍奮戰,很快就會水落石出。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假如隻是軍務,那還有前線總指揮高起潛背鍋。可巡撫張其平拒不發餉,這就不是高起潛所能決定的了。
高起潛倒是解脫了,可活到今日的當事人卻大有人在,如果楊國柱、虎大威、楊廷麟、張其平、順德知府於潁這幾人同時被都察院審理。
這鍋最後到底誰背,那還用說麼?肯定是被下獄的那個肥佬背唄!
隻他一個去死,總好過眾人都進去遭罪,眾口鑠金,加上楊嗣昌的隨從俞振龍的陳述,這貨不死都奇了怪了。
俞振龍查看完屍首,回來稟報楊嗣昌,盧象升真的死了,然而楊嗣昌是如何轉告給甩鍋爹的?
一旦雙方的供詞對不上賬,肯定是觀點高度一致的多數方最終將占得上風,楊嗣昌的供詞與大家迥異,那他就必須死了。
某太子最反感這種耍小聰明的蠢材,在北方有盧象升給他背鍋,這事還能搪賽過去,到了湖廣,左良玉才不傻,一眼就看出自己和這位欽差是一類人,所以像泥鰍一樣滑走了。
楊嗣昌身邊沒了背鍋俠,瞬間就現原形了,官軍雖四麵出擊,然而卻流寇殺之不絕,反而是越剿越多,最後急火攻心就掛了,這貨真聰明就不會南下督師了。
督師這差事好不好乾,隻要問問前麵幾位就明白了,督師的死活全係在未來某個時間節點的一場敗仗上麵,人生贏家袁都督最後都輸得一敗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