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太子對當下的遼西諸部以及畿輔地區的明軍實在是沒多大信心,指望他們能擊退辮子,甚至打幾個勝仗,就跟白日做夢差不了多少。
由於屢戰屢敗,各級將領似乎都得了“恐辮症”,野戰不等交鋒便會望風而逃,守城的時候也是膽戰心驚,禦敵比號稱“柿子軍”的宋軍還要慫。
而且再吃敗仗的話,損兵折將是不可避免的,渣明也沒有再輸下去的資本了,等到野戰主力悉數打光,指望雜牌和新軍翻盤那更是難上加難。
明軍總兵力看似不少,林林總總加起來能超過三十萬,可真能跟辮子硬碰硬的隊伍,算上勇衛營、白杆軍、秦軍等部,也就不到十萬。
一旦這部分精銳被辮子消耗完畢,大明的末日也就來臨了。
上次關外精銳被重創,直接丟掉了遼東,明軍隻能盤踞在遼西走廊一帶苟活。
這次再輸一次的話,莫說長江以北部的廣大地區,就算是南方都可能不保。
某太子輸不起,朝廷也輸不起,但是怎麼才能打贏咄咄逼人的清軍,每人能打包票。
在這種情況下,還要堅持跟辮子打下去,那就要斟酌行事了。
朝廷無法承受五萬人規模的慘敗,哪怕隻是損失五萬炮灰也不行。
武裝這個規模的炮灰,再加上所需錢糧,少說也要四百萬兩。
幾個月之內就被皇太雞給吞到肚子裡去了,那勢必將又是一次廣寧大敗。
就算能夠支撐四個月,照此成本計算,全年便要耗費一千兩百萬兩銀子。
眼下太倉豐腴,倒是能夠支持擴軍備戰,那也承受不了這種級彆的巨額損失。
兵部尚書王家彥還是不希望倭軍替大明打先鋒,這未免顯得朝廷過於懼怕東虜了:“殿下,若按此戰術實施,我軍亦可速戰速決,在東虜援軍馳援之前安然撤退。”
半島地區海島極多,海岸線蜿蜒曲折,而且多為山地,並不適合東虜鐵騎在此馳騁,明軍登陸之後或有勝算,所以王家彥認為沒必要花錢讓倭軍出戰。
打仗不是在紙上想想就行,這是真的要給對方開膛放血的,幺雞對應道:“本宮事先也有此考量,不過若僅僅是在沿海襲擾,則肯定無法觸動東虜,必須深入內陸二十裡方可。如此一來,勢必會與東虜守軍與援軍進行血戰,每戰無從做到速戰速決。若是戰敗,則我軍又將重蹈覆轍。故而本宮邀請倭軍助戰,若能戰勝東虜,則倭軍取利,朝廷取勢。如若戰敗,則大明毫發無損,官軍士氣不減。”
太子的一番話倒是引起了很多朝臣的讚許,光占便宜不吃虧當然好了,誰都願意乾這種買賣。
朝廷上下都希望能在太子監國之時能夠取得一次大捷,可矛盾的是大家又不想也不敢承擔戰敗的責任。
實際上沒人能承擔得起五萬規模的敗仗,那勢必又會有一批大員被下獄抄家,跟遼陽與廣寧大敗時彆無二致。
雇傭倭軍就全然沒這個顧慮了,倭軍戰敗,那也是他們的事情,與朝廷無關。倭軍戰勝,那便是朝廷調度得當,太子指揮有方了。
為了爭取更多朝臣們的讚同,幺雞繼續補充道:“從經濟角度上對比,王師若是出戰五萬人馬,作戰一年須消耗三百萬兩銀子,糧草另算。換成倭軍,隻須支應其糧草,若有斬獲,至多也不過兩百萬兩銀子。尊嚴與士氣方麵,適才本宮已然解釋過了。因此,雇傭倭軍在遼東半島登陸,便可讓東虜鞭長莫及,顧此失彼,若是倭軍作戰得力,達到最佳狀態,東虜便無暇在今冬入關劫掠了。”
讓這兩家互掐,最好打到兩敗俱傷才好,這樣渣明一下子就少了兩個強敵。
戶部尚書李侍問很小心自己的錢袋子,在算計支應這方麵比打麻將還小心:“殿下,如若倭軍怯戰不前,豈不徒耗糧草?”
這個問題也是很實際的,不怕不要命的狠角色,就怕光吃不乾活的豬隊友。
幺雞點點頭,笑著說:“李愛卿所言有理,不過換作愛卿是倭軍將領,長途跋涉來到遼東,在此無所事事數月,最後再空手回去見他們的大將軍?即使該將領願意,數萬手下也不會願意。倭寇向來貪婪,否則也不會襲擾我大明東南沿海上百年之久。如今將洗劫地域換成了遼東半島,麵對東虜遍地的女人與銀子,他們卻能按兵不動,本宮是不相信的。”
德川二貨大將軍一定會派出自己的心腹愛將來統領這支打劫部隊,而且諸多將領們也不會空手返鄉,自己哪怕不賺錢,也要給二貨大將軍奉上一份說得過去的見麵禮才行。
不論為官還是為將,在哪個國家都要遵守這個規則。
本來就是空手出門,最後在空手回家。
要是普通士卒也就算了,換作將領的話,這人一定是腦子進水了……
李侍問一琢磨,的確也是這麼回事,他並不了解倭軍,但對倭寇在東南沿海的所作所為還是知道一些的。
如若駐守遼東半島的東虜兵馬不多,倭軍倒是可以戰而勝之,並不存在多大怯戰的可能,這樣一來,順手牽羊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事情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兵部尚書王家彥想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正好與之相反:“殿下,按照一名東虜士卒屍首可兌一百兩銀子之規則,若是倭軍斬獲過多,朝廷豈不要悉數兌現銀兩?”
一萬辮子就是一百萬兩銀子,那可是一筆巨款呀。
幺雞對這個問題很有興趣回答,心裡巴不得他們砍死一堆敵人:“王愛卿,若是倭軍可斬殺東虜一千士卒,朝廷自然會給予其十萬兩銀子。若能射殺旗主,可領取五萬兩銀子。依王愛卿之見,假若東虜被倭寇傷斃五萬人,那麼其入關人馬也會相對減少五萬人,我大明隻花了五百萬兩銀子,而兵馬未動,便能取得如此輝煌勝利,豈不快哉?東虜曆次入關劫掠,每次掠取的金銀也不會少於這個數。不如痛定思痛,用銀兩來激發倭軍的鬥誌,這樣倭軍有了殺敵的動力,朝廷也避免了損兵折將,不是兩全其美的好事麼?王愛卿,依你之見,調動王師幾何,才能斃傷一萬東虜?”
老子告訴給你們一個最為廉價的勝利方法,你們可倒好,玩起了欲拒還迎,心裡想要的不得了,可是嘴上卻依然死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