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了敗仗就扭頭跑路,這是義軍將士們最為擅長的事情了,連八大王都不例外。
攻城時還要把總們一頓大罵,用督戰隊壓陣,士卒們才能組織起行之有效的進攻。
但到了逃命的時候,無須任何人提醒,大夥跑得比兔子還快,就像背後有老虎在追趕他們似的。
楊世恩的手下總計就扔了一百個炸藥包,而且以炸傷的賊兵居多,真正當場便被炸死的其實也就隻有百十來個而已。
對城根底下的賊兵們來說卻跟遭遇了晴天霹靂一般駭人,因為守軍投擲的精準度是非常高的,專門往人堆裡扔,他們想要躲閃都來不及。
在讓城頭的士卒們投擲炸藥包之前,迫擊炮營的副營長劉奔是給他們指點過相應的技巧的,這玩意可不能瞎扔。
尤其是在城下遍布賊兵之時,要扔就要往賊兵密度最大的地方扔。
哪裡密度最大?
當然是雲梯周圍了!
想要登城,便要通過雲梯攀爬上來,否則是根本無法登上高大的襄陽城頭的。
找雲梯也很簡單,通常雲梯都要高過女牆,這樣才能便於進攻一方的士卒們登城。
守軍士卒隻要找到了這個三尺來高的搭頭,就很容易識彆雲梯的具體位置了。
順著這個搭頭的方向投擲過去,不說炸翻二十人,也能有一半左右的收獲。
實際情況也符合劉奔的預期,能夠在片刻工夫便撂倒千八百人,便足以震懾城下的賊軍了。
楊世恩對當下賊軍兵力規模尚不清楚,守軍兵力也很有限,貿然出城迎戰便會遭遇賊軍合圍的可能。
若想要退敵,便隻能固守待援,在洪少保的大軍尚未回援之前,能夠守住城頭便是勝利了。
但若不想讓賊軍占據城頭,便要將其擊退,否則陷入短兵相接的苦戰的話,襄陽城早晚有被攻陷的可能。
劉奔想的就簡單多了,丁亮在去薑名武那裡之前便特意囑咐過他,若想退敵,最為便捷的辦法就是給予賊軍巨大的傷亡,尤其是在短時間內。
這是太子殿下在京城訓練炮團時,給連以上級軍官多次強調的內容,不論是野戰還是守城,都要抓住機會,才能讓己方以最小的代價實現目的。
劉奔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的很好,也讓楊世恩刮目相看,從城頭投擲到遠處炮擊,光是城南這裡便有不下一千五百人以上的斬獲,著實不小。
守軍損失微乎其微,不足賊軍的兩成,多半還都是受傷,戰歿者屈指可數,傷兵已經得到了城內醫師的及時救治。
經此一戰,見到賊軍被殺得丟盔卸甲,抱頭鼠竄,使得軍心大振,士氣高漲,楊世恩認為襄陽城一定可以固守到洪少保回師。
與城東的薑名武所部不同,楊世恩這裡並未等到賊兵大部分渡過護城河才發動反擊,而是為了確保城頭安全,見到賊兵來的差不多了,就開始投擲炸藥包了。
故而戰果雖說不小,卻沒有薑名武所取得的那般豐碩,楊世恩是滿意這樣的結果的,能夠大敗賊軍便符合他的初衷了。
但毫無疑問,是役張化龍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五千五百人馬最後就回來三千多,餘下的兩千多,要麼已經留在城池附近了,要麼直接是跑散了。
“化龍,我部如何行事?”
副手王自羽見到此番攻勢受挫,人員軍械折損嚴重,也擔憂起來,如此回去稟報八大王,就顯得有些無能了,可當下他們這部人馬的情況確係如此窘迫。
“一切責任皆由額一人承擔,額自會向大帥請罪!”
作為攻城的主將,張化龍當然知道自己是無法推卸責任的,狡辯隻能顯示自己的無能,如何懲處自己,便由八大王定奪好了。
“報~!將軍,城東三將軍進攻受挫,所部遭遇大敗!”
張化龍還在想,若是張文秀那裡得手,今後自己便再無獨當一麵的機會了,最多給大帥的四位義子打打下手罷了。
可當他如此設想的時候,探馬便報告了一個不算好也不算壞的戰報,這便意味著義軍發動的雙向夾擊攻勢已經算是失敗了。
從列陣到潰敗,前後也就用了不到兩個時辰,主要是的原因就是攻城過程過於短暫,義軍就被從城頭丟下來的炸藥包轟得找不著北了。
潰敗也算是壞結果裡最好的一個了,若是再繼續強攻下去的話,那就連潰敗都不大可能了,兩路義軍人馬在城根底下就會被守軍給聚殲掉。
是役義軍投入攻城行動的總兵力為一萬一千人,當下遭遇了一場慘敗,也還有五六千人馬能夠收攏過來。
算得上是傷筋動骨了,距離全軍覆沒還遠得很,若是能夠修整些許日子,重整旗鼓的話,倒是還能與官軍再次交鋒。
隻不過對手並不打算給連折兩陣的八大王翻本的機會……
“弟兄們!隨本將衝至城下!”
臨近晌午之前,襄陽城西北方向約十裡開外之處出現了鬥大的羅字將旗,在用千裡鏡查看過賊軍防線之後,覓得一處破綻,便號令手下向南衝殺過去。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一時間,沿著漢水南側岸邊的灘塗赫然奔騰著千軍萬馬,猶如一股勢不可擋的滾滾洪流,繼續向南傾瀉而去,這便是洪承疇派來的前部先鋒羅岱所統領的五千馬卒。
在探馬報告前方發現賊軍設置了壕溝路障,且兵力不下五千,還配有不少馬卒之後,羅岱便決定避實擊虛,若是能夠找到其防線的薄弱之處,便先行衝破。
他此行的首要任務並不是與賊軍交戰,而是要先衝到襄陽城下,查看這座城池是否還在官軍手中。
若是尚未被賊軍攻陷,便要派出飛騎儘快稟報給洪少保,用以決定下一步的進兵目標,否則便要儘快奪回襄陽城了。
從南方傳來的陣陣炮聲來推測,羅岱認為賊軍仍舊在大舉攻城,襄陽城雖說是朝不保夕,但隻要還在官軍手中便是利好。
不能將自己的推測稟報給洪少保,還要親自到城下查看一番,免得判斷失誤,自己便有誤導軍機大事之嫌了。
為了讓羅岱儘快馳援襄陽,洪少保可是將楊國柱、劉國能、李萬慶這些總兵麾下的馬卒抽調過來,臨時拚湊出了這五千馬卒。
作為平叛大軍的急先鋒,統一交給羅岱指揮,馬卒馳援比步卒要快得多,洪承疇也是擔心襄陽城這邊的安危。
在接到襄陽知府王承曾、兵備使王瑞柟、副將楊世恩從唐通及薑名武那裡得到的情報之後。
雖然賊軍主力尚未被發現,可洪承疇不敢有絲毫的輕敵大意,先與諸位總兵商榷了一番,想定便下令羅岱率領馬卒援軍先行一步。
若是接到稍後的情報,再行更改,假如賊軍當真如襄陽文武官員預料的那般前來攻城,便要火速回援。
之前,洪承疇看出了向西這路為張逆部下的疑兵,但對於賊軍主力的真實進兵方向與下一個目標,他還非常踟躕,猶豫不決,無法判斷真偽。
真能在襄陽城下截住張逆主力的話,那距離全殲這股賊軍也就為期不遠了。
好在臨行前不但叮囑了張逆可能派出細作,實施裡應外合的計策,還留下了一個迫擊炮營及數千人馬。
隻要城內的文武官員沒有懈怠,嚴加防範,張逆的計策便不會管用,憑借城高池深的優勢,堅持三日並不太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