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邊按‘丞相’所言行事吧!”
其他首領都同意了,張獻忠在權衡利弊得失之後,也就沒有歧義了,這時候分兵進軍也要被官軍圍追堵截,還不如破釜沉舟,孤注一擲。
眾人商定,便各率本部人馬迅速南下,待兩軍對壘時,諸位首領來到陣前,向對麵眺望,隻見四個五千人左右的大陣最為醒目。
“吾視川兵猶如糞土!唯懼女賊之白杆軍也!”
張獻忠放下千裡鏡,橫刀立馬,捋著長須,不以為然地評價,在他看來,對麵那軍陣也就是個樣子貨而已,戰力遠不如白杆軍,所指的“女賊”便是秦良玉。
“八大王”排出了兩個兩千人的步陣,每個步陣之後還有一千馬卒負責衝陣,步陣由張化龍與王定國指揮,馬隊由馮雙禮與王自羽統率。
三子張文秀自率一支千人馬隊負責接應,張獻忠認為如此安排算是萬無一失了,因為並未瞧見對麵有類似白杆的武器,其旗號也是“楊”字,故而不認為當麵之敵可以對抗義軍。
羅汝才、黑雲祥兩部人馬在張軍右翼,張一川與武自強兩部則負責左翼安全,如此全軍壓上,眾誌成城的話,川軍在奮勇殺敵的義軍麵前自然必敗無疑。
眾人都同意先行對付川軍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本地的土兵並未裝備那種一次齊射便能殺傷數百士卒的犀利火銃,否則義軍也要繞道而行了。
“八大王”等首領坐在馬上觀望了半晌,都沒瞧見有類似的跡象,根據前番的作戰經驗,川軍還真可能都沒列裝此等火銃,這就大大的放心了。
於是,在張獻忠與羅汝才等人的喝令下,鼓聲大作,號角齊鳴,義軍將士口中疾呼“殺!殺!殺!”邊喊邊進,可謂氣焰熏天。
以步陣推進的方式向對麵不足一裡的官軍壓了過去,等到兩軍短兵相接,再放出己方馬隊,便可一戰而定了。
“母親!賊軍將至!”
一名盔明甲亮的中年將領見到賊軍毫無懼色地將己方逼近,眉頭緊鎖,急忙請示身邊的白發女將。
“不急!我軍長於近戰,短於追擊,賊軍如此行事,便是自投羅網!”
得益於某太子的旨意,白杆軍已然不是之前窮困潦倒的悲慘模樣,如今糧餉充足,又將鍾慶囤積的軍械裝備至全軍,讓秦良玉大感欣慰。
為了誘敵深入,秦良玉還特意向楊禦藩借來了數麵將旗,用來掩人耳目,且命全軍士卒將白杆長槍用樹葉、藤條等植被覆蓋上,避免讓賊軍提早覺察到。
兒子馬祥麟倒是說的在理,白杆軍若有一萬,賊軍或可試探,白杆軍若滿三萬,若非指揮失當,則必敗等數之賊。
如今在嘉陵江東岸防禦的官軍有四萬多,而麵前的賊軍僅有己方的一半左右,若不是示弱的話,隻怕賊軍可能繞路而行。
白杆軍多步少馬,全軍馬卒不過兩千,追擊賊軍絕非明智之舉,隻能采取陣戰誘敵深入之策,方可大敗賊軍。
“我當是誰?原來是獻賊!”
秦良玉見到對方的大纛旗上繡著一個碩大的“張”字,想來在諸多賊首之中,也僅有張獻忠而已。
在五年前,正是張獻忠攻陷奉節,聞聽白杆軍馳援而來,便率部不戰而走,恰巧撞上回援的馬祥麟,結果被母子倆部前後夾擊,敗退至湖廣。
如今在此地狹路相逢,可謂冤家路窄,不知“故地重遊”的張獻忠發現當麵之敵居然是白杆軍,而且數量如此之多,會作何感想……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母親若要擒殺此賊,孩兒願身先士卒!”
馬祥麟麾下就是全軍的兩千馬卒,也隻有這支部曲可以追上張獻忠的潰兵。
“獻賊狡猾,我兒務必小心行事,是役若能聚殲獻賊步卒,為母便甚感欣慰了!”
秦良玉並沒有奢望可以一戰擊殺張獻忠,隻要能夠斷其雙臂,聚殲掉賊軍步卒,她就非常滿意了。
白杆軍的戰力不低,麵對士氣高漲的賊軍也不會懼怕,然而其他各部的官軍戰意如何就難料了。
鑒於往昔的諸多不快之事,秦良玉隻能讓己部浴血奮戰,他部如何就無暇多顧了,能夠齊心協力圍殺賊軍自然更好。
白杆軍左翼為楊禦藩、薑名武所部,右翼為牟文綬、唐通兩部。如此安排是因為前二者麾下多為南兵,擅泳者居多,所以靠近江邊迎戰賊軍。
秦良玉並不確定賊軍是否會下決心與官軍死戰到底,是選擇強行渡江,還是見勢不妙就向東南方向逃竄,得交鋒之後才能知曉。
“川中之官軍不堪一擊!兄弟們跟額衝!殺翻狗官兵!”
張化龍騎在馬上高聲呼喊,用來鼓舞士氣,希望一鼓作氣,將麵前的官軍大陣殺到崩潰,這樣才能避免遭到前後夾擊,尤其是身後的洪賊與孫賊是極其可怕的家夥。
“殺!殺!殺!殺!”
受到屢戰屢勝的影響,“八大王”麾下的四千步卒打了雞血一般,向官軍步陣一路狂奔而來,誓要一舉將對方殺得屁滾尿流不可。
在眾人看來,川兵確實就跟首領們說的一樣,完全沒有戰意,見到義軍,要麼掉頭就跑,要麼裝模作樣招呼幾下就鳥獸四散了。
想來麵前這支部曲也就是那麼回事,所謂的大陣就是個嚇唬人的玩意,真到了以命相搏的時候,還不是要奪路而逃。
兩百步!
一百步!
五十步!
乾!
居然放箭了……
白杆軍以長槍兵為本,但並非拘泥於此,也是配備了相當數量的弓箭手的,倒是少有裝備重型火銃而已。
麵對突如其來的箭雨,義軍這邊被打得猝不及防,瞬間便有不下百人應聲倒地,還以為衝過去就能砍瓜切菜了,沒想到對方居然如此陰險。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