綽號“曹操”的羅汝才被生擒活捉之後,官軍的下一個目標就是與該部一並向東脫逃的“整十萬”黑雲祥。
起初在秦軍、東軍、白杆軍這三路人馬圍攻賊軍右翼時,背兜住的其實是這兩部賊寇,不過由於秦軍意在羅汝才,且初期的包圍圈範圍較大,才讓黑雲祥率部脫逃。
不過這廝帶著不到一千馬卒也沒跑多遠,便被楊禦藩與薑名武以及馬祥麟的三千多馬卒給追上了,倒是沒有在前麵截住其去路,卻也死死咬住了“整十萬”所部的尾巴。
對黑雲祥來說,回頭與官軍拚個你死我活,他還有點打不過,畢竟己部兵力遠遜於追兵。而采取一味脫逃的策略,就意味著追兵可以一點一點吃掉所部的後隊。
一個是找死,一個是等死,黑雲祥不願意做出任何吃虧的選擇,但卻想要在這樣的險峻情況下活下來,可是把這位打算往後當個藩王級彆人物的首領給為難壞了。
“驢球張獻忠!叛徒薛成才!壞額大事!你們給額等著!”
黑雲祥一邊打馬揚鞭地加速跑路,一邊不忘記咒罵這兩個將自己坑個半死的混蛋玩意。
“八大王”何等機敏,見勢不妙撒腿就跑,在義軍的首領之中,其嗅覺與跑路能力都堪稱一流,被官軍圍剿多年,有個風吹草動便會謹慎起來。
這次要不是張獻忠見到苗頭不對,對戰的居然是經過偽裝的白杆軍,馬上意識到自己中計了,立刻率部撤兵,連他這數千人馬也要被留在江畔附近了。
要說自私自利,“八大王”行事也並非如此,眼下張、羅兩家合營,張軍兵力占優,自然算大局,張獻忠不想所部遭遇官軍伏擊,自然是“以大局為重”。
隻不過因為後撤速度較於張軍更慢,進而淪為斷後部曲,遭到多路官軍馬隊的聯合絞殺的羅軍首領們就不這麼認為了,幾乎將“八大王”的所有親屬都問候了一遍……
這等於是羅汝才、黑雲祥、張一川、武自強這四路人馬掩護張獻忠所部撤退,這是何等的榮耀啊!
想當年,在義軍首領裡能夠一呼百應的“闖王”高迎翔也就這個待遇吧!
眾首領要是知道朝廷指派洪承疇、孫傳庭、傅宗龍糾集了十五萬大軍在川中圍剿他們,隻怕什麼攻城略地的心思都沒了,不趕快跑路的話,就再也跑不了了。
這邊僅有兩萬不到的可戰之兵,而對麵是十五萬之眾,一旦被官軍包圍,就等於不死也要被扒層皮,哪還有心思在巴蜀亂逛?趁早返回湖廣才是正道。
現在知曉也不晚,跟著“八大王”尾巴逃命的張一川與武自強很快便遭到了白廣恩、劉國能、馬科所率的七千多馬卒的阻擊。
“獻賊”跑得太快,從北麵對賊軍發動進攻的這三位總兵官還打算瓜分十五萬兩銀子,可是沒等他們包抄到位,“獻賊”就搶先一步跑出了官軍的包圍圈。
所以這三路人馬隻能退而求其次,將兩條較小的魚給網住,魚兒再小也比蝦米強得多,好歹也價值兩萬兩銀子,不算是空歡喜一場。
“額入他老……狗官兵太多了!”
“掃地王”張一川不願意輕易認輸,好不容易從湖廣跑到了泗川,還打算有所作為,沒想到就被“一條龍”薛成才那個家夥給出賣了,不然自己也不至於落到這副田地。
可麵對四倍於己方的官兵的猛烈圍攻,義軍這邊完全就是出於被動挨打的狀態,一點獲勝的希望都看不到。
無非是一小撮馬卒從包圍圈裡突圍,跑出上百步,又被追上,再被包圍,然後周而複始,這麼打下去的話,鬼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擺脫官兵的圍剿。
更何況雙方在兵力與防具上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除了劉國能所部,馬科與白廣恩兩部的大部分馬卒都身披鐵甲,義軍死兩個,對麵都不一定會死一個。
雙方激戰半晌,義軍馬卒數量降至千人左右,戰死不下五六百,而官軍馬卒僅損失了三百不到,這還是算上了受重傷的部分。
不論官軍還是義軍都異常喜歡打順風仗,乾起來真是駕輕就熟,手到擒來。反之就要困難太多了,完全是在逆水行舟,艱辛無比。
“……真是氣煞額也!”
武自強左衝右殺,折騰了將近一刻鐘的時間,周遭的親兵也算是英勇作戰,沒有一個投降的,可還是沒能從官軍的包圍圈中成功殺出。
他和張一川的人馬被包圍在一起,雖說兩部合兵,戰力更大,可是如此一來,也就難以分散突圍了,被官軍包圍得水泄不通。
官軍馬卒不但有負責近戰之兵,還有在遠處監視戰況的人馬,一旦發現有殺出重圍的賊兵,立刻放箭射殺,箭矢夠不著就馬上予以追擊。
這就是兩部人馬每每有部分士卒殺出重圍,仍舊跑不出多遠,就重新被官軍包圍的原因所在。
“此地有兩條大魚!弟兄們都要振作精神!莫要使其逃了!”
白廣恩自從洗心革麵,跟了總兵官曹文詔之後,發現當官軍實在是太好了,不但可以褪去流寇的外衣,還能吃皇糧,順便升官發財。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故而他殺起曾經的同僚便不會心慈手軟了,而且較於關外那些驍勇善戰的韃子兵,關內的賊兵實在是太好打了,連自己的兒子白良弼都能迫降賊將,可想而知其戰力如何了。
今番他親自領兵出馬,當然要大獲全勝方可收兵,不撈一條“大魚”回去向少保大人複命,莫說上峰部署的任務,連麵子上都過意不去。
“給額上!不準讓賊將脫逃!”
劉國能也是這樣想的,同為從賊軍轉會到官軍的總兵官,白廣恩給他樹立了一個很好的榜樣,那就是隻要老老實實不複叛,聽封聽調,按部就班,早晚會升到很高的位置上。
這次尚未出征就被擢升為總兵官,劉國能也感到自己寸功未立,受之有愧,哪怕念及自己的老母親被朝廷封為誥命夫人的份上,也要奮勇殺敵方可對其得起朝廷的厚恩。
自己成為總兵官,劉國能是大為欣喜的,但更重要的是母親成了誥命夫人,這等同於免死的丹書鐵券一般,隻要自己沒有叛亂通敵之行為,那往後自家便可以高枕無憂了。
作為接受朝廷招撫的降將,劉國能時刻擔心自己會被朝廷另眼相看,甚至遭到宋江那樣的結局。對於羅汝才的複叛邀約,他也不是沒有想過。
但最終還是決定大丈夫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既然投靠了朝廷,便要言行一致,否則就是朝秦暮楚的小人了。這樣耿忠換來的也是朝廷的冊封令,算是得償所願了。
“殺!”
劉國能所部兩萬八千餘人,這次帶來的三千馬卒都是親兵以及精銳,唯劉國能馬首是瞻,既然朝廷如此厚待己部主將,之前又領了拖欠的所有軍餉,他們自然會格外賣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