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何時發生之事?”
崇禎完全不知道此事,想來應該是在自己昏迷時被逆子乘機指使導致,必須第一時間了解到大致情況。
“大致已有月餘了!莫不如讓大司馬為陛下解釋一番!”
禮部尚書馮銓決定拉上了兵部尚書王家彥做擋箭牌,他便可以全身而退了。
王家彥也不想在這個時候發言,但是都被禮部尚書那個混帳點名了,也就隻能硬著頭皮接著往下說:“啟稟陛下,當時殿下言及仙界之事,說得到了劉伯溫軍師的提醒,已然接受朝廷招撫之流寇將於端午時節反叛,朝廷必須提前派出王師予以進剿,方可平定叛亂。後從劉國能與李萬慶兩人得來的線報得知,張獻忠、羅汝才等賊首確係早已互相聯係過叛亂之事,複叛時間也與殿下所言非常吻合,王師南下進剿便剛好合適,稍晚一步便會難以收拾。”
公允地說,太子的情報非常準確,不然兵部與朝廷都會因為流寇複叛之事而手忙腳亂,未雨綢繆總好過亡羊補牢。
“豈有此理!王師進剿事關重大,線報真偽上不能判斷,怎能憑借太……這逆子的一麵之詞而行事?是何人同意如此荒唐之舉的?”
崇禎這麼說便是要興師問罪了,這會兒完全忘記了當下是什麼情況了,都是處於多年積累的本能反應。
眼見皇帝“舊病複發”,這下所有人都選擇乖乖地閉嘴了,王家彥連說下去的心情都被搞得一乾二淨。
“父皇,兒臣在仙界得知的事情便是實情。太祖皇爺爺與軍師劉伯溫知曉很多兒臣與群臣都不知道之事,包括我大明未來將會如何,父皇不信也情有可原。不過兒臣在科學院的幫助下,已然造出了可以飛天的仙界武器,此乃舉世無雙之鎮國利器,為如山鐵證也!若是進剿不利,均由兒臣一人承擔過失,與群臣無關。”
這甩鍋爹就像一隻井底之蛙,明明什麼都不知道,卻總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還能掌控一切。大明有這種皇帝,真乃國恥。
“哼哼!尖嘴滑舌,說得動聽。逆子大言不慚,竟然敢說由你一人承擔,朕都無法承擔,你又如何能夠承擔得了?無非是賣弄言辭,要買人心罷了!”
崇禎是決計不信這小子能有所作為的,所謂的承擔責任頂多算是托詞而已,就是在刻意挖苦他。
“兒臣起碼可以支應進剿所需銀兩,承擔所耗之軍費,說是承擔也不為過吧?一千萬兩銀子,兒臣還是拿得出來的。”
某太子彆的沒有,就是有錢,如今紫金債券加上藩王的部分已經達到兩千萬兩之巨了,如果戶部吃緊,自己隨時都可以支援一些銀子。
“……那皆為他人之財,你這逆子又有權力可以揮霍?”
崇禎覺得那些銀子都已經歸入內帑,切不可被這逆子所霸占,不然他辛苦了十餘年,還不如這逆子在朝夕之間所搜刮來的銀子多。
“父皇征收三餉時可曾想過百姓之苦?有多少百姓因為‘三餉’而被搞得家破人亡,流離失所?父皇怎麼好意思指責兒臣?兒臣取消‘三餉’是不是反而不對了?繼續像父皇那般橫征暴斂,就是明君所為了?”
你非得往銀子身上扯,那就好好懟一懟你好了,保證懟得你欲死欲仙,先把你噎個半死再說!
“你……征收三餉乃是為了邊務,朕之睿智豈是你這逆子可以曲解之?若是東虜入侵,百姓更是會慘遭其毒手!”
崇禎認為自己這麼做是沒錯的,若是不征收“三餉”,太倉銀兩從何而來?龐大的軍餉也無從獲取,王師又將無法禦敵。
“父皇英明,兒臣佩服!如此一來,百姓先遭父皇毒手,後遭東虜毒手,可謂是雙管齊下,事半功倍,可喜可賀啊~!”
某太子就順著甩鍋爹的話往下說,大明百姓可是被你這二貨皇帝給玩慘了,說敢說不是這樣,肯定會被其他人一棒子給打死。
“放肆!!!逆子安敢汙蔑朕!”
聽到逆子不吝溢美之詞般的刻意嘲諷,崇禎立刻怒斥起來,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大明江山社稷,容不得這逆子胡亂評說。
“父皇還用兒臣刻意汙蔑麼?本來北方地區就廣受天災,莊稼幾近絕收,父皇還下令征收三餉,百姓手裡無糧,用什麼交稅?最後不得不背井離鄉,淪為流離失所的災瑉,這都是父皇的‘功勞’啊!”
崇禎是壓垮大明百姓,特彆是農戶身上的最後一根稻草,這貨還以為自己的行為無比英明,到現在還死不認錯。
“朝廷已然歲入不下一千五百萬兩銀子,若不是朕,朝廷早已支撐不下去了,談何進剿流寇、抵禦東虜?”
不征三餉,朝廷連百官的月俸都快無法支應了,倘若加征商稅、礦稅,又要被禦史扣上與瑉爭利的帽子,故而崇禎隻得對農戶痛下殺手了。
“這都是百姓的血汗錢,朝廷征收上來一兩銀子,就意味著一個家庭會淪為災瑉。莊稼絕收,手裡又沒了錢,災瑉要麼靠乞討過活,要麼就隻能造返了,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當下河楠災瑉高達上百萬,隨時都可能變成一股規模龐大的流寇。天下的百姓活不下去,大明朝廷也就名存實亡了,父皇這中興大業隻能在夢裡實現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某太子現在最擔心河楠發生大規模的瑉變,一旦災瑉變成流寇,對中原地區的破壞力就太大了,大到當地駐軍都難以彈壓得了。
身為河楠巡撫的呂大器也隻能依靠駐軍固守住洛陽、開封、南陽、汝寧等城池,餘下的小地方很有可能都會落入流寇之手。
去商洛山圍捕快遞李哥的官軍仍舊沒有發回利好消息,隨著時間的推移,李自成就很有可能竄入河楠,在中原地區興風作浪了。
官軍主力都被羅汝才與張獻忠兩大團夥牽製在湖廣一帶,短期內還不可能北上中原,對於河楠的這個無比巨大的爛攤子,某太子也隻能讓呂大器勉強經營而已。
“逆子莫要信口雌黃!今天下大定,流寇複叛乃是你這逆子有意為之,如此卑鄙,置朝廷於何地?”
崇禎多多少少是知道各地的災情的,也知道百姓的日子不大好過,但絕對不會在這個節骨眼認可逆子所言之內容,隻能將進剿之事推卸給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