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種兵的目標就是打擊辮子的補給線,以及消滅皇太雞手裡最為精銳的巴牙喇。
對此,某太子也很期望,看看屆時是皇太雞的巴牙喇名不虛傳,還是自己的特種兵更為犀利。
要達到這個目標,起碼特種兵的數量要過百才行,就眼下這二十來人,還是窩在基地裡麵好好訓練吧,不然出去就是給辮子送餐了。
“好了,乙愛卿,先帶著他們去拍照,好用來做證件,然後去陸軍醫院進行全身檢查,若有舊傷,可立即進行醫治,一應費用皆由本宮承擔。之後本宮會遣人與爾等彙合,每人都會有專人接待,返回老家把家眷接往城內。待瑣碎之事辦妥之後,便可發放槍支、馬匹、盔甲等武器裝備了。”
遊騎兵部隊所用的槍支自然不是鳥銃那種垃圾武器,而是新槍,即“查爾維爾”1777燧發滑膛槍,還有新式短銃。
這兩種武器由於眼下產量較低,連東宮衛隊都在用鳥銃來進行射擊訓練,不然光是訓練的磨損,某太子就耗費不起。
遊騎兵部隊人數很少,那就沒有這個顧慮了,完全可以用新槍進行訓練,不說讓他們個個都成為神射手,也要做到二十步之內可以取辮子的性命。
真正為“遊騎兵們”打造的武器由於工藝複雜,報廢率超高,導致產量是極低,合格品很少,基本上一個月才能造出來三四把。
即便是產量翻番,一個月能出產十把,一年下來也不過百十來把而已,勉強能夠滿足遊騎兵部隊的消耗。
沒辦法,轉輪手槍的技術含量對當下的大明帝國的頂級工匠們來說,仍舊是一款門檻很高的武器。
開始某太子還想造八連發,結果由於要在轉輪上麵做八個孔,不容易打磨,導致報廢率比六連發的高一倍以上,最後不得不放棄。
光是六連發的版本,還是宋院長、薄院士、王院士等人拉著一堆高級工匠,苦心琢磨了月餘才弄出來的。
原理與模板其實都不算太難,難的是要做六個尺寸大致一樣的膛壁,直徑相差不能高於半毫米,那就很將求工藝了,最後隻能由工匠們手工打磨才行。
前提就是彈膛容積不能做的太小,否則不但工匠們無法打磨,還會降低裝藥量,這才是最為致命的損失。
轉輪的報廢率是非常高的,隻要有一個彈膛尺寸不合格,不論發生在哪個製造階段,那整個轉輪就算是廢廢了,科學院的一群怪人們正想方設法提高生產效率。
當然,放大彈膛之後,整個槍的重量也就大大超重了,某太子不得不將其改成長管版本,也就是騎兵使用的馬槍。
製造工藝複雜,報廢率極高,產量超低,成本已經達到駭人的地步,威力還比燧發滑膛槍要小。
唯一的好處就是六連發,采用後膛裝填,射速和裝填速度都很快,要是沒有這兩個優點,這槍就完全不用製造了。
由於彈膛的生產成本很高,某太子也就豁出去了,連槍膛都改成拉膛線式設計了,不差這點銀子了。
這下滑膛槍變線膛槍,而且使用了類米涅型達姆彈,彈頭尖端采用凹坑式設計,外表包蠟,裡麵裝的是白磷。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開火之後,蠟在高溫下會融化,露出裡麵的白磷,白磷遇到空氣會自燃,打進辮子的盔甲裡,那就爽歪歪了……
哪怕十發有一發穿透盔甲,鑽入表皮,中彈的辮子就會疼到痛不欲生,因為隻要白磷沒燒完,到了骨頭裡仍然會燃燒不止。
就算堅韌頑強的巴牙喇,也絕對扛不住這種爆擊式打法,一枚白磷彈就能致殘一隻巴牙喇,這買賣真是超級劃算。
某太子還想大規模普及達姆白磷彈,不過這是軍事機密,提前下發子彈容易泄密,所以隻能等到戰時再執行。
為了給遊騎兵們增加火力輸出,使其在以少敵多的情況下依然可以全身而退,某太子個他們裝備了迫擊炮和火箭筒。
迫擊炮就是沒良心炮,俗稱“鐵桶炮”。
火箭筒則是小號版的反艦導彈,被命名為“鐵拳”火箭筒,外形與“戰車噩夢”相似,包括火箭彈與發射筒在內,戰鬥全重二十斤左右,可以由單兵完成裝填和發射任務。
引爆依然采用撞擊模式,目前有兩種彈頭,即油料彈頭與鐵珠彈頭,前者用來打擊楯車,後者則可以遲滯辮子騎兵的強勢推進。
“鐵拳”火箭筒不像迫擊炮,比原版的威力要小很多,經過某太子的親眼見證,實彈射擊效果隻能算是勉強說得過去而已。
用這玩意執行攻堅任務,譬如摧毀辮子的堡壘或山寨肯定不行,但打辮子步兵和騎兵問題不大,這款武器也屬於最高機密,暫時不能大批量裝備部隊。
加上手榴彈和地雷,遊騎兵部隊所需的武器就差不多夠用了,其他都是輔助裝備,譬如望遠鏡、瞄準鏡、指南針、軍用地圖、壓縮餅乾、淨水藥片、防毒麵具等等。
馬匹暫時從河西土著那裡進口,雖說綜合指標遠遠趕不上汗血寶馬,但衝刺能力好過檬古馬,也算是比較耐寒,已經可以湊活用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