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韃子被水淹,被火燒,被壕溝所阻,或許都見過。
但遍地都是坑,多半是一輩子都沒遇到過的事情。
也就是某太子穿得晚,穿得早的話,韃子們早就遇到了。
某太子連自己的親爹都……
更何況是韃子???
這不但是真坑,還是一個挨一個的連環坑!
一旦馬失前蹄,那就得把上麵的韃子摔個狗吃翔不可。
某太子把這招教給了倭軍,偏偏對方做事是非常認真的,那場麵就逐步變得有些辣眼睛了。
密集恐懼症患者最高不要觀看,連想都不可以想,否則全身上下都被瘮得起雞皮疙瘩不可。
第三軍從西邊的白玉山腳下開始,第四軍則從北邊的二龍山腳下開始,兩軍的仆役大規模比著哪邊的挖坑多。
原本阿部重次隻是讓仆役挖坑,每人須挖五十個。
很顯然,哪邊的坑多,哪邊就能坑到更多的清軍。
兩個軍的將領們又不傻,當然不會放過這種好機會。
開始還是仆役挖,後來兩邊覺得人不夠多,速度不夠快。
後來除了警戒部隊之外,全軍都投入到了挖坑作業當中……
一萬六七千人,挖了一個下午的坑,你說會有多少???
伏擊地區在三十步寬的區域內全是坑,多到自己人都擔心走路會崴腳的地步。
等到日落之後,諸多大名又開始擔心清軍援兵見到這裡挖坑太多,就會繞道。
這準備工作真是又費體力,又費腦子,很熬人啊~!
好在馳援旅順隻有這麼一條大路,其他都要穿過山區。
騎兵進山的話,一旦遭遇伏擊,那就是死傷過半的事情了。
阿部重次就是要在旅順周邊地區布置一個口袋陣,不論清軍援兵從任何方向過來,最後都跑不了。
對方要是不來馳援,最遲五天,旅順城便會被鄭芝豹艦隊用發熕給轟塌了。
屆時城內守軍若是不主動跪地乞降,一個都活不了。
一個敵兵價值一百兩銀子,誰不眼熱?
倭軍內部的分成是這樣的,德川大將軍本人提取二十兩,各大名提取二十兩,剩餘接歸下屬所有。
一換算的話,六十兩銀子差不多能折合三萬錢,可以買一匹戰馬了,聞訊的武士們自然是欣喜若狂的。
不然大夥挖坑怎麼那麼積極呢!
沒人喊累!
因為明後天掉進坑裡的可都是活生生的銀子啊~!
對武士們來說,這簡直比釣魚來錢還快……
不用多,一季乾一次,全年就能過得無比舒坦。
占多數的步戰武士不是不會騎馬,而是囊中羞澀,買不起戰馬。
通俗上說,隻有刀、馬、甲三者都配齊了,才算是一名裝備合格的武士。
在他們看來,眼下的戰事就是為了買馬而準備的。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故而在私下,很多步戰武士都將是役命名為“買馬之役”!
三萬錢,換作平時,不知道要攢幾年才能攢下。
而現在,一戰之後,說不定就到手了三萬錢。
想到這裡,不少窮困潦倒的武士都眼冒綠光……
他們沒有仆從,也沒有戰馬,部分人的大鎧還是木頭做的。
全身上下,唯一還算過硬的裝備就是手裡的薙刀和武士刀,再就是背著的和弓。
想要翻身,不論如何都要在是役使出渾身解數了,不然天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有機會。
每一名武士內心都是孤獨的。
“真正的朋友”隻有手裡的刀、身上的鎧以及胯下的馬。
裝備越好,所謂的“朋友”就越多。
反之,就越發的苦悶與壓抑。
隻有通過戰爭的方式,才能體現出自身價值,並改善生存現狀。
這就是武士們存在的意義!
裝備最好的武士也逃脫不了這個規則,除非其地位已經晉升到了大名。
與鐵炮足輕營盤裡插科打諢的一副市井模樣不同,武士們在大戰之前,或在閉目養神,或在檢查兵器,交頭接耳的情況都很少見。
鐵炮足輕與仆役加入戰爭隻是為了得到乞活的銅錢,而武士們則是為了活得更好。
由於追求不同,所以他們也顯得比對方更加的努力上進。
為了購置三大件來裝裱自己的麵子,武士們甚至願意付出生命代價。
在武士們看來,這個理由是非常合理,且無可厚非的。
失去一切的武士那就是浪人,比足輕還沒有歸屬感……
由於本土長時間沒有發生大規模的戰爭,導致武士集團生存壓力很大。
尤其是步戰武士,很多人都在勉強度日,家裡揭不開鍋的情況也不是鮮見。
到了遼東半島,還不曾接敵,但卻可以美美的飽餐一頓。
這裡大米管飽,每人還能分到一斤重的魚以及不少海帶佐食。
海鮮都是隨行的漁船捕撈上來的,這樣就地取材,配合鄭氏從南方運來的糧食,便可支持五萬大軍在遼東半島征戰月餘了。
一些大名覺得海鮮乏味的話,還可以享用附近百姓種植的蔬菜和飼養的牲畜,他們不吃,也會便宜敵軍。
明國皇太子已經知會了德川大將軍,遼東半島為敵占區,此範圍內的任何物資,除極個彆之外,倭軍登陸後都可以無條件征用。
戰區的人口都可以裝船運往山東,這些人口也能兌現銀子。
搶人也能變現,這是讓大名們非常開心的事情。
不論是大名還是武士,都不曾想到戰區的餐食比本土還要好。
因為貪吃,足輕與仆役裡的很多人都撐到無法彎腰了。
由於家境不好,自己賺的又不多,他們在老家吃飯都要定量。
這下總算可以放開吃了,使得他們的吃相讓大名們感到非常的尷尬。
幸虧軍營裡隻有翻譯和向導,不然真是要被明軍同行們給恥笑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