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想是決計無錯的!
因為官府盤剝,他們已然無糧果腹。
因為常年天災,他們已然顆粒無收。
因為官兵洗劫,他們已然流離失所。
淒慘到要買掉妻女,換子而食的地步。
那還有何可怕?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
在天災人禍的夾擊之下,要麼選擇餓死,要麼敢於抗爭!
既然有義軍前來,那便揭竿而起,到了這個時候,也就完全不需要考慮退路了。
即便是死,也要做個飽死鬼才是!
城裡的商賈拒絕開倉放糧,城裡的富紳拒絕賑濟災瑉,城裡的官府拒絕施以援手。
一切的罪惡都源自南陽城!
那麼就跟著義軍打縣城好了!
待攻破城池之後,有仇報仇,有怨抱怨!
這些年來積攢起來的所有屈辱都可以一股腦地發泄出來!
不論是商賈、富紳,還是官老爺,都要拖出來,給他們挨個開膛破肚!
將皮剝下來,掛在城樓上!
告訴進城的眾人,這便是魚肉百姓,為富不仁的下場!
這些人的妻女都要為他們贖罪!
在這個時候,沒有一個女人是無辜的!
不管之前如何養尊處優,錦衣玉食。
很快,就要好好服侍之前被你們鄙夷的大爺們了!
但凡不用心的女人,那就立刻拖出去砍了!
老爺們的女人,就是義軍將士們的玩物!
這便是她們的下場和宿命!
莫說已經駕崩的狗皇帝崇禎,就是暴明的朱元璋複活,也救不了你們!
等打到京城去,定要將狗皇帝崇禎的墳給掘了,將棺槨挖出來,好狠狠的鞭屍!
沒有這狗皇帝橫征暴斂,或許還有人能勉強苟活下來。
這個狗皇帝,全然不顧河南當地的情況,一味的征稅。
恨不得將十年後的田地稅費都給收上去!
世上在沒比這狗皇帝更無恥的人了!
甚子明君???
都特麼是放屁!
讓崇禎狗皇帝來南陽這邊的百姓家裡活一個月,用不了半個月,那就得被活活餓死。
南陽的百姓都活不下去了,狗皇帝居然還在千方百計地想著收稅。
不把百姓活活逼死,他就不會安心。
暴明這副嘴臉,還不如前朝。
不論是哪方,隻要能把暴明給滅了,那便是替天行道,為瑉除害!
如此不但可以大快人心,更能兼收天下。
中原的百姓恨朝廷遠勝恨東虜。
因為他們已然是一無所有了,東虜鐵騎來了都得空手離開。
除了一堆堆的饑民,這片赤土甚子玩意都沒有。
東虜進入河南一帶,要想把百姓帶到關外做包衣阿哈,還得倒搭糧食……
故而東虜鐵騎在入關之後並不願意前來河南劫掠,洛陽與開封難以攻克,去其他地方劫掠人口又得不償失。
東虜那麼精明,能做賠本的買賣麼?
眼下河南的情況就是誰來誰倒貼!
就算是義軍前來,也得將帶來的糧食先發放一部分,才能收買人心,拉起隊伍。
光是空喊口號,半點用都沒有,沒糧食的話,連隻鳥都懶得跟你走!
“衝啊!”
儘管裝備簡陋到不可思議的地步,但義軍新兵隊伍的士氣並不低。
尤其是看到平素飛揚跋扈的狗官軍見到義軍之後,一個個嚇得龜孫一樣所在城裡不敢出來。
眾人心裡便踏實多了,原來狗官軍也是欺軟怕硬的貨色。
之前以為他們隻是害怕東虜鐵騎,沒想到見到義軍也不敢出戰。
狗官軍此貪生怕死,早知道就應該早些扯旗造反。
這樣也能早些滅掉暴明!
暴明存在一天,百姓便早死一天。
與其如此,那便聯手滅之以慰生靈!
“殺官軍!”
義軍的新兵隊伍不講究陣型,也沒有配備甚子火器,就是采用猛衝猛打的戰術。
最大的優勢就是人多,倒地一撥,便會衝上來另一撥,前仆後繼,無窮匱也。
由於此番義軍攜帶與繳獲的火器都很少,難以實現四麵攻城。
張定國便下令全軍隻進攻南陽城的南側,不惜任何傷亡代價。
凡是流瑉,不管願不願意加入義軍,一律“請來”進行攻城。
隻要是超過四尺高,便會被編入攻城部曲。
半大孩子有何用?
當然有用!
起碼能夠儘可能地消耗城頭火力!
一千個半大孩子至少能消耗掉夠官軍的兩三千支箭矢。
這便是張定國的算計,若是狗官軍不放箭,那便正合其心意。
“開炮!”
“放!”
麵對山呼海嘯一般衝來的賊軍,城頭守軍絲毫不敢怠慢,立刻釋放各型火器。
從佛郎機到鳥銃,隻要能打出銃彈,那就可以點著,戰果另說,聲勢上先坐大。
使用霰彈的佛郎機但凡打中人群,便可以造成十餘人的傷亡。
在茫茫人海之中,轟出一片帶有猙獰血霧的凹坑出來。
不斷有人捂著傷處倒地哀嚎不止,附近都是同伴們的殘肢斷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沒人同情他們,可憐他們,這時候停下就是等死,隻能硬著頭皮往前衝。
再說這時候死的人越多,等到破城之後,分銀子、玩女人的人就越少。
打仗的時候人要多,吃肉的時候人要少!
這才是正理!
十餘門佛郎機和其他火炮持續不斷的發射,加上上百支鳥銃的輔助,也抵擋不住浩浩湯湯的攻城大軍。
義軍一次投入一萬兵力,就隻打一麵城牆,這攻勢是何等的強大?
張定國不怕所部傷亡,在他看來,隻要能攻破看似堅固的南陽城,全部新招之兵都是可以犧牲掉的。
隻要能夠儘取城內的銀兩與糧食,用這些人的性命來換便是劃算的事情。
用成千上萬的流瑉重創暴明在河南當地的官府,這招若是能在此地奏效,往後所部便可以在轉戰他地時進行效仿了。
招募的兵士越多,攻城時的威力便越大,隻需耗儘守軍的彈藥與箭矢,義軍便可笑到最後了。
論短兵相接,張定國並不認為河南當地的守軍會是義軍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