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商賈們有的等候消息、有的打點行囊、有的舉家南下之時,鹽、糧、茶、鐵、糖、酒、布絲)、瓷等八大行業的會長。
以及商會總會會長糧商於鬆屹、副會長鹽商馬永亮與茶商範巧智,再就是特殊服務行業的小大媽們,以及新增的一些行業的會長,都在東宮院外跪著等候多時了。
對於身為並非本行業的會長及副會長的商賈,那是沒有資格進入後邸的,此時若是不願意離開,就隻能在宮城外麵靜候佳音。
因為太子爺正在召見文臣武將,處理緊急邊務,此乃眼下的頭等大事,他們這些身份卑微的商賈即便來了,也隻能跪地侯著了。
不過為了示好太子爺,該送的東西還得提前送出去,每個行業都孝敬了兩萬兩銀子,若是不夠,還能繼續追加一些。
“爾等心意本宮早已了然於胸,無非是擔心京城防禦之事,害怕京城被東虜攻破,爾等辛苦勞作所積攢下來的家業都被東虜劫掠殆儘,若是倒黴,連家人都會被殃及。故而本宮對那些拖家帶口南下避難之人也不會計較,畢竟其也是為了家人著想嘛。不過在國難當頭之際,爾等非但沒有離開,還前來覲見,呈奉了不少銀子。對於如此體恤朝廷之舉,本宮自然不會熟視無睹。對於如何破敵,本宮自認穩操勝券,具體事宜關乎軍機,在此不便對諸位透露分毫。不過外人如何想象,本宮也不好加以阻攔。諸位來後邸,也見到了本宮,本宮與母後都尚在宮城,這京城能否守住,想必諸位在心裡也會加以權衡。眼下朝廷缺銀子,本宮倒是不缺,本宮也已經借給戶部數百萬兩銀子用以應急。對於爾等的心意,本宮就不收了。但有人若是執意如此的話,本宮也會笑納,隻是收的不是銀子,而是物資或服務。譬如糧商向朝廷銷售糧食,朝廷會按照市價一倍的標準,全款進行收購,鹽、茶、布、鐵等行業相類似。除糧食之外,每個行業暫且以呈奉市價十萬兩的物資為限,具體各戶商賈所獻之份額,爾等可回去自行商定。若是消耗過快,本宮自會通知爾等,此為其一。其二呢,便是待東虜被擊退之後,乃至王師收複遼東,遼東乃至遼西的市場,皆可被對朝廷作出重大貢獻的商賈們瓜分。京城商賈目前出力最大,貢獻最多,屆時本宮必然不會忘記爾等今日之功勞。彆的不敢保證,本宮隻能向諸位保證追隨本宮,往後賺得錢會越來越多,日子也會越來越好。背叛本宮,乃至叛國投敵,一旦抓獲,後果就無須本宮贅言了吧?本宮相信爾等今日能來覲見,都是忠君報國之人,保我大明之心並不比士、農、工、兵等階層差,本宮對此甚感欣慰。對於爾等的勉勵之詞,本宮早已說過多次了,在此也就不再重複了。由此帶來的好處,適才本宮也向爾等說明了。若是有人膽敢勾結東虜,向東虜通風報信,暗中配合東虜攻城,休怪本宮翻臉無情哦!”
老讓商賈們捐贈,那就真成刮地皮的了。
乾一次兩次可以,經常這麼乾,任誰也吃不消。
所以這次某太子就改捐為售,朝廷將按照市場價格向各行業進行采購。
采購的物資多半會作為軍需物資使用,這就必須保質保量,濫竽充數就要被下獄問罪了。
朝廷一次拿出一百萬兩銀子來采購除糧食之外的物資,也算是難得的大手筆了。
之前誰抱了某太子的大腿,投資了不少銀子,這時候就能享受豐厚的回報。
一個行業十萬兩,作為會長與副會長,少說也能占到半成到一成的份額。
戶部尚書李侍問不同意也得同意,因為光十萬大軍每天的消耗便非常驚人。
為了保存反擊力量,畿輔各部加上朝廷所飼養的戰馬及馱馬便高達兩萬餘匹。
一匹馬的食量相當於五個兵,連人帶馬折算下來就等於二十餘萬大軍。
等到京城周邊以及城內的官吏、勳貴、富紳、百姓家裡的牲畜被集中起來,光是供給糧草,喂飽這些四條腿的玩意,便足以讓李侍問頭等不已。
按照原價收購,商賈們嘴上不說,心裡肯定不樂意,必須讓他們嘗到一點甜頭才行。
在戰時以市價兩倍的價格采購物資,算得上是合情合理之舉,兩頭都不算虧。
再說老占商賈們的便宜,又不給一定的好處,時間長了,某太子的人品會自動打折的。
在有生之年,某太子就指著自己的人品繼續圈錢呢……
“殿下英明!草瑉等叩謝聖恩,莫敢不從,定當為殿下效犬馬之勞!”
整個關外,不含漠南地區,人口也有上百萬,市場規模幾乎相當於一個京城。
雖然遠遜於關內,特彆是江南、湖廣、兩廣等地區,但光讓京城商賈們瓜分,已經是一份不小的禮物了。
這份禮物眼下是收不著的,但往後卻有很大的機會能夠收到。
聰明過人的太子爺沒借口“南狩”開溜,便說明京城還是守得住的。
商賈們見多識廣,可是比尋常百姓機靈多了,這點事情再想不明白的話,那家裡的買賣就不用乾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對於太子爺不收銀子,光買商品之舉,商賈們暫時還想不出這裡麵的門道,眼下也隻能磕頭答應下來。
供給軍需物資,賺的利潤儘管不必零售更多,可是能得到一個好名聲,特彆是能在太子爺那裡掛個名,這才是最重要且最值錢的。
在太子爺監國之後,商賈們已經不由自主地玩起了過關遊戲。
先是足額納稅,然後購買紫金債券,再接著要定購海外金山股份,這會兒還得供給軍需,隻有次次都參與,才能刷出更深的存在感。
哪怕少參與一次,都會讓一部分商賈覺得自己落後於他人,往後或許會在商業競爭上處於被動的地位。
這便是對於他們的投名狀,不至於流血掉腦袋,可把自己手裡的市場份額玩沒了,貨品賣不出去,導致家道中落,那還不如一死了之。
像被同行們視為京城商業三大混帳的糧商於鬆屹、鹽商馬永亮、茶商範巧智,都是最先保住太子爺大腿之人。
現如今於家糧店已經變成了於氏糧食股份公司,占據京城一成以上的市場份額,該公司已經被戶部選作軍糧供應商之一。
這便意味著糧食不愁賣,還可以享受統購統銷的待遇,也就是由戶部先下訂單,於家再行從江南運糧即可,完全不用擔心積壓生蟲的問題。
鹽商馬永亮做得更絕,在得知朝廷大力在山東濱海地區置辦鹽場,晾曬海鹽之後,馬永亮乾脆減少了從兩淮鹽商那裡采購的額度。
等了解了海鹽的品質,先行試賣一段時間之後,便將重點放在海鹽上麵,加以時日,最後徹底放棄淮鹽,悉數購買海鹽進行銷售。
海鹽由於製造成本較低,特彆是無須熬煮,僅僅需要長時間的晾曬即可成品,在市場上自然受到尋常百姓的歡迎。
用這個玩意來擠兌同行,實在是再合適不過了,山東鹽場出產的頭一批海鹽已經運抵京城,這會兒正在試銷。
茶商範巧智家裡的茶葉都來自浙江與南直隸,由於茶葉的特殊性,產地幾乎是改不了的,他家在當地也不是擁有廣闊茶園的茶商。
換作旁人,隻能老老實實地接受上遊廠家的控製,不然就要遭到斷供的待遇,但是“無比善良”範巧智早就想好了對策。
這辦法很簡單也很毒辣,那就是趁著雙方的對賬的機會,將對方連人帶賬本都給扣下,然後送到廠衛那裡。
由於人贓俱獲,還有參與其中的證人願意作證,此舉直接導致給範巧智常年供貨的三個上家直接就被廠衛給抄家了……
他們死不死關範巧智屁事?
上家死光更好,範巧智正好可以接盤!
就憑借這個坑隊友的辦法,範巧智直接控製了三家總麵積高達上萬畝的茶園,一躍而成了江南地區茶商裡的翹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