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特大喜訊!特大喜訊啊!”
楊進朝一改往日的那副半死不活的表情,就跟打了雞血似的從外麵跑進來。
“哦?何喜之有啊?莫非狗韃子走到半路就死絕了?”
某太子是不相信在這時候有什麼好消息的,對自己來說,除非皇太雞出兵之後遭遇威震天了!
“……回殿下,山東!山東有喜!”
“說話說全了,什麼山東有喜?難不成山東懷孕了?”
“殿下!山東金礦!金礦采出來金子了!此為礦監奏疏!”
楊進朝急忙將從飛騎那裡得到的奏疏呈遞上來,這可是天大的喜事。
“哦!原來如此!”
大敵當前,這消息也就那麼回事,隻要一直努力挖,總會發現金子的。
招遠金礦在趙宋時期就開始開采了,開采難度幾乎不值一提,難的是那些尚未發現的金礦。
某太子派出了一堆礦監,目的就是為了在礦區四處挖掘,儘早開采那些尚且不為人知的金礦。
按理說現在也該到了出產的期限了,某太子給那些礦監延長了三個月,以半年為期限,超期的話,那就要好好“嘮一嘮”了。
光是在山東半島地區,歸某太子完全所有的金礦就有四座,與朝廷合資的有四座,全部集中在掖縣至招遠一帶。
礦區靠近沿海,倒是便於防禦,而且得到了預警之後,可以讓礦工們進城避難,辮子想搬走金礦也是不可能的事情。
唯一困難就是辮子如果聞訊之後,長期在山東,特彆是礦區逗留,那就等於采礦要耽擱半年左右的時間。
要是辮子被金礦吸引過去,倒是可以減輕京城這邊的壓力,但皇太雞此番入關,多半也不是為了帶著奴才們去山東挖礦……
山東巡撫顏繼祖上奏掖縣城池已經擴建得差不多了,足以容納周遭百姓與礦工,而且在城頭部署了大量的火炮。
加之水師戰船可從萊州灣經掖水直抵城下,幫助城內守軍拒敵,辮子想要一舉攻破掖縣城池的難度是很大的。
掖縣現在的作用就相當於之前山東首府濟南,在朝廷決定放棄濟南之後,這裡便成了濟南過來的土豪們的落腳點。
某太子暫時是沒時間去那邊觀光視察的,但可以想象,此時的情況應該跟眼下京城這邊差不多。
不過關於城防、衛生、儲備等方麵知識,某太子都在信裡向顏繼祖吩咐地清清楚楚,他隻要照著做就萬無一失了。
掖縣城內現有守軍不下五千人,加上新募之兵,可達一萬五千,若是臨時征兆青壯礦工作為預備隊,守軍兵力可以輕鬆翻倍。
要是憑借堅城與火炮,還被辮子破城而入,那顏繼祖這個巡撫就算是當到頭了,在京城吃的油炸蝗蟲也算白吃了。
在某太子的既定戰略裡,山東就三個地方不能丟,掖縣、登州、濟寧。
掖縣是新設的首府,一旦被攻克,辮子便會將城內土豪的財物搜刮一空。
登州是水師的基地,以前出過孔有德的叛亂之事,再被辮子弄一次,那就要找人背鍋了。
濟寧是漕運樞紐,從江南運輸的大量糧食都需要經此地轉運,若是被辮子占領,會得到極大的補充。
半島南線新建的一堆城池,主要是以工代賑,並為了曬鹽與捕魚的百姓居住之用,辮子有興致的話,大可以去攻打。
某太子想攔也攔不住,隻要把曬好的海鹽提起收進城裡就行了,能長時間吸引住辮子的一支偏師,那說明這些城池還真沒白築。
山東也就這樣了,而河南連安排都不需要了,因為已經徹底爛了,除了黃河沿線的城池,其他地方都有災瑉與流寇活動。
開封與洛陽這兩座大城都有重兵把守,辮子不花些時間,且付出很多兵力,是很難攻克的。
其他地方可以隨便打,隻要辮子不嫌累,連災瑉帶流寇可以一鍋端,還省去了某太子派兵進剿的麻煩。
山西的財富在年前被辮子劫掠過一遍,年後某太子又派廠衛刮過一遍地皮,已經不勝什麼了。
辮子大軍過去還能榨出油水,那也是人家的本事。
某太子也看得開,除了宣府與大同,太原都可以丟。
太原雖然是首府,但得不到援兵馳援的話,被辮子長期圍攻可能就會陷落。
宣大的兵力都是勤王之師,肯定顧不上太原。
再說太原城建在平原上,宣大兵力南下馳援,就有被辮子殲滅的危險。
某太子寧可舍棄太原,也不能讓楊文嶽的部隊受損。
這年頭隻有先保存實力,才能在戰略反攻的時候消滅敵人。
連反攻遼東的兵力都喪失殆儘了,那這反攻也就是純粹的嘴炮了。
“報!殿下,飛騎於九月初三上午發現東虜前鋒經喜峰口,過灤河,向東勝右衛方向進兵,兵力約千餘人!”
“好!再探!”
假設皇太雞是中秋起兵的,叩關已經是十七天之後的事情了,說明什麼?
要麼是辮子腿腳不利索,走得很慢。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要麼就是辮子大軍裡人很多,尤其是要顧及到步兵與包衣奴才的行軍速度。
真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啊!
這樣也好,省得整天都惦記這事。
這下算是徹底踏實了,因為主角登場亮相了。
皇太雞可是一代明主,正麵人物啊!
某太子頂多算是無比猥瑣的反派一號。
沒等發育完全,就要被主角給直接弄死了。
這麼玩下去,恐怕連盒飯都沒得領,必須掙紮一下才行!
“我是朱慈烺,諸位愛卿立刻過來,有要事相商!”
某太子拿起電話,直接通知在軍機處辦事的一群半大老頭。
有了電話之後,便無須派人過去傳口信了。
“殿下!”
“進朝,給諸位愛卿穿閱一番!”
次輔吳甡、兵部尚書王家彥、都察院左都禦史鐘炌都已經去新城那邊了,剩下的就是首輔薛國觀、吏部尚書堵胤錫、禮部尚書馮銓、戶部尚書李待問、刑部尚書甄淑、醫部尚書路振飛、工部尚書兼右僉都禦史張國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