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太子已然遣人送來捷報,北都保衛戰取得空前大捷,王師先於城下斃敵三萬,俘獲四千東虜兵士,戰果含牛錄章京以上將領數十人。待東虜退兵後,王師轉入追擊,又斃敵三千,俘獲八千。二番戰合計斃敵三萬三千,俘獲一萬兩千,可謂是自萬曆年間,王師所取得之最大勝利!”
儘管是那逆子的成績,但也不妨礙崇禎當眾炫耀一番。
尤其是之前江南士子普遍看衰太子,更有甚者妄稱北都朝不保夕。
雖然崇禎也很著急,還派出了勇衛營的人馬,但心裡還是在賭氣。
之前被那逆子攆到南都,縱使父子之間算不上懷恨在心,也有些難以釋懷。
崇禎打算趁此機會,看看那逆子是否是紙上談兵,誇誇其談。
真倒了兵敗身死的時候,崇禎還得為其吊唁。
退一步說,皇後還在北都,最好能夠固守。
堅持數月,待洪承疇與孫傳庭兩部人馬勤王,便可迎來轉機了。
崇禎手裡沒有多少兵力,待向北都的道路被東虜偵騎切斷之後,南北之間便音信全無,著急也沒用了。
“陛下,王師大敗東虜固然可喜可賀,隻是當年袁都督於寧遠大敗虜酋,戰果不過數百。而是役取得如此戰果,抑或是……”
刑部右侍郎張采不敢提消息真偽之事,畢竟手裡沒有證據,不過這戰果,或許經不起眾人的推敲。
太子能以弱勝強,打贏久經戰陣的皇太雞的三十萬大軍,這本身就存疑。
更何況聽皇帝的描述,這不等於皇太雞的大軍被打得一敗塗地麼?
十歲小兒能夠運籌帷幄,這決計比當年的諸葛孔明還厲害啊!
隻怕其中或許另有玄機,即使王師取勝,戰果也是誇大其實了吧?
“單憑太子一人之言,自然無憑無據。朕還受到了內閣、兵部、戶部及東宮衛隊司令周遇吉的信件,以及從戰場拍攝的照片,諸位愛卿儘可觀看!大伴,將信物讓諸位愛卿傳閱一番!”
“奴婢遵命!”
北廷內閣發給皇帝的戰報,由次輔吳甡起草,首輔薛國觀與七部尚書及左都禦史簽字,加蓋內閣大印。
除此之外,兵部尚書王家彥、戶部尚書李侍問、東宮衛隊司令周遇吉還分彆寫了一封關於戰事的官方書信。
周遇吉寫的是具體戰鬥過程,王家彥寫的是整個來龍去脈,李侍問寫的是統計戰果概況。
如此整合之後,崇禎便可對北都保衛戰有個較為全麵的了解,不怕管中窺豹了。
“……嗯~!”
首輔瞿式耜與次輔高弘圖得到了首先觀看內閣戰報的權力,看的是津津有味,捋著胡子,嘖嘖驚歎。
這上麵記錄了從八月十五中秋節,皇太雞從沈陽發兵,至十一月初六,周遇吉和孫傳庭所部追擊歸來,這期間所發生的重要事情。
主要以從九月二十一開始,雙方正式開打,到十月初九,東虜大營爆發瘟疫,以及將領級俘虜,譬如昂邦章京葉臣等人的口供。
整個戰報都用錦緞書寫,多達十數張,還附有戰鬥過程的作戰地圖,並標注了雙方參戰的戰鬥單位及指揮將領,可謂是有圖有真相,挑不出一點瑕疵。
昨天崇禎挑燈夜戰,看了一個時辰才看完,之後回味無窮,堪比市麵上售賣的小說了,不過可是比小說要過癮太多了,這可是實打實的驚天大捷!
全文通篇沒有一個錯彆字,字跡工整秀麗,令人賞心悅目。吳甡寫這份戰報可是全神貫注,用了一天時間,可見其功力非同一般。
“陛下,是役獎賞、撫恤及消耗總計高達千萬兩之巨,隻恐北廷難以為繼!長此以往,虜酋再次率大軍叩關,王師未得銀兩,保衛北都豈不堪憂?”
都察院右都禦史錢士升不想讓皇帝在臣子麵前賣弄這種戰績,想來想去,便打算以軍費作為發力點,先試試能否做些文章出來。
“……愛卿可知我大明此前對東虜用兵二十年,耗費幾何?戰果又幾何啊?”
崇禎已經從逆子送來的私信裡得到了指點,掌握了對於這種情況的應對辦法,故而也就不會暴跳如雷了。
“臣愚鈍不知,還望陛下明示!”
錢士升不知道崇禎突然如此發問是何用意,但都出列進言了,就隻能硬著頭皮受教。
“耗費不下上億兩銀子!戰果累計不過萬人!損兵折將不說,還丟城失地,僅此而已!”
一提起遼東的糜爛戰事,崇禎就火冒三丈,這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東虜勢力萬曆年間就已經尾大不掉了,楊鎬的十萬進剿大軍被虜酋打得一敗塗地。
王在晉不行,熊廷弼不行,袁崇煥倒是頂住了,結果北都差點被東虜給端了。
現在祖大壽守錦州,王在晉督山海關,算是在勉強維持而已。
之前還有人抨擊太子雇傭倭軍,折損大明尊嚴。
能打贏就殊為不易了,再輸連山海關都要丟了。
那逆子說過,沒有長城為依托的趙宋王朝就是個笑話。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從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到宋軍水師在崖山一帶被檬古所滅,可謂是一路下坡!
被檬古水師所滅!
還有比這更可笑的事情麼?
或許就是大明水師被東虜水師所滅了吧?
萬幸打贏了是役,不然後果不堪設想!
“……陛下,今非昔比,恢複我大明國力乃須從長計議,當下社稷與瑉生均需休養生息!”
錢士升也知曉遼務的弊端,在準備不足的情況下,不敢貿然與皇帝發生爭執,隻能抖出拖延之計。
“休養生息?說得好!愛卿可去與虜酋皇太雞說教一番,隻要東虜大軍未來五年不叩關南下,大明王師絕不北上,可好啊?”
崇禎被皇太雞欺負了數次,幾乎到了山窮水儘的地步,幸好那逆子將此棘手之事接了過去,不然真就沒法解決了。
現在在廷議上,又有人避重就輕,故左言他,真應該讓其吃點苦頭,不說送給皇太雞,送給那逆子,讓逆子教訓其一番也好。
“臣口舌蠢笨,委實無法擔此重任,還望陛下另擇能臣!”
出關?
找皇太雞理論?
這不跟找死一樣麼?
皇太雞真若是新敗,非得拿自己開刀不可!
錢士升聞言立刻當了縮頭烏龜,全當之前甚子都沒發生過。
“東虜屢叩邊關,犯我大明王土,劫掠無數,血腥殘暴,陛下焉能與東虜議和?”
吏部右侍郎張瑋等了許久,這下總算是抓住了皇帝把柄,看崇禎如何解釋。
不論是萬曆、隆慶、天啟三帝,哪怕遼東戰事一敗再敗,都沒有議和之打算。
今崇禎皇帝卻打算與東虜議和,便是昏君無疑了,必將遭到朝野上下猛烈抨擊!
“‘議和’之詞出自愛卿之後,朕可曾說過。愛卿將議和之罪強加與朕,可否是居心叵測啊?”
這種事哪怕不用那逆子指點,崇禎也會矢口否認,好不容易奪得了主動權,可是不能輕易交出去。
“不知陛下遣人去與虜酋商議何事?”
皇帝沒有輕易就範,張瑋便打算再弄個圈套,迫使其口誤,再行借題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