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收留這兩個人,周延儒是經過一番思量的。
若是崇禎無力對抗東林,則即便收留二人,自己也不會受到牽連。
反之,在適當時候,自己還可將此二人交給皇帝,以博聖上歡心……
周延儒購置的這座宅院麵積並不小,擁有左右偏院子,前後庭院,前有花園,後有池塘。
當初斥資五千兩銀子,目的也就是為了在下野之後,去南都能有個較為舒坦的住處。
畢竟借宿在好友家裡多有不便,遠不如自己在當地有套宅院。
宜興老家的房子雖大,地點卻較為偏僻,根本無法與熱鬨的南都、揚州、蘇州等地相比。
外麵風聲鶴唳,周延儒也不敢輕易出門,隻能派了幾位心腹家仆出去多多打探。
自己則在家裡宴請前來避風的侯方域和冒襄,順便一並商量對策。
“周兄!”
“張兄,你這是……”
翌日,周延儒見到登門拜訪的張采,不禁有些納悶。
張采較對方小三歲,故而平素都稱呼其為“周兄”,周延儒同理對待他則是客氣之意。
“唉~!一言難儘啊!”
“快坐下說話!”
周延儒本能地感覺張采主動到自己這裡,肯定有事,說不定是難言之隱,便讓家仆上好茶款待。
“長兄,你身為朝廷要員,今日並非周末休息吧?”
張采並沒入閣,連個尚書也沒撈著,但刑部右侍郎已經算是可以直達聖聰了,即便這是花錢買的差事。
“周兄,實不相瞞,在下被陛下給罷官了!”
“啊?”
周延儒聞言大吃一驚,捋著胡子消化這則極為驚人的消息。
張采這才當了多久,便被罷官?
崇禎之前可是收了銀子的,這是打算過河拆橋?
“不光是在下,張瑋、錢士升、侯恂、錢謙益均被罷官。昨日,侯恂與錢謙益還被廠衛抄家,家眷被下獄。據說陛下拿出了一本天書,上麵記錄了由仙界軍師劉伯溫掐算的凡間臣子的未來抉擇,魁首因此而被牽連其中!”
張采算是逃過一劫,昨日並沒有被廠衛“造訪”自家,讓張家上下都長舒了一口氣。
“天書?”
周延儒對此難以置信,由於此前聞所未聞,故而一時之間更不知如何評價。
“正是!劉伯溫說大明原本會被東虜所滅,而太祖高皇帝不忍此事發生,故而才讓劉伯溫將掐算之事告訴太子,天書便由此而來。據上麵所述,江南將有大量士子降清,陛下這是打算未雨綢繆!在下原本也是不大相信的,然而朱永佑如是說,在下也不得不信了。”
朱永佑是鬆江府人,張采的老家在太倉,兩地離著不遠,二人算不上關係甚密,但也有一麵之交。
張采這才在退朝之後,去了朱永佑那裡打探虛實,然後被對方所言驚到臉色大變,久久不能平靜下來。
“啊?這……被東虜所滅?”
周延儒昨日剛對兩個學生說了自己收到來信的事情,信上說太子力推皇太雞大軍,這天書所述之內容不是與事實相反麼?
到底哪個才是真的啊?
“周兄勿急,隻是天書上如是說,陛下昨日在廷議時宣布,太子在北都率王師大獲全勝,斃傷東虜不下五萬之巨!”
張采也不大相信王師能夠大勝所向披靡的東虜大軍,那可是三十萬人馬,絕非三五萬人可比,然而這種事,即使太子也斷不敢造假。
“噢?當真?”
周延儒立刻亢奮起來,張采如此說便印證了自己那封信上的說辭,王師的確在畿輔大敗皇太雞。
“陛下還展示了北廷內閣、兵部、戶部等書信,以及照片,涉及邊務要事,應當屬實!”
在諸多證據麵前,張采也不得不信。
若還是嘴硬,那就要被派到北邊去核實情況了。
“原來如此,甚好,甚好!張兄為何不去上朝?”
這下周延儒算是了然於胸了,本來還得著手兩套方案,這下王師大勝的消息被核實,便省去了很多麻煩。
“唉~!便是因此番大勝而已!昨日,陛下在宣布王師取得空前大捷之後,便欲加征商稅,以滿足明歲向北廷提供五百萬兩銀子之條件。我與侯恂、張瑋、錢士升等人表示反對,便被陛下罷官了!”
張采沒想到崇禎居然翻臉不認人,這可不是收錢那會而了,簡直就是無恥至極,比同樣賣官的漢靈帝還可恨。
自己買這個要職,就是為了能在關鍵時刻為商賈爭取應得的權益,可這下權益沒爭取到,差事還被皇帝給收回去了。
“魁首莫不是亦被罷官?然何至被抄家啊?侯家亦是如此啊!”
倘若同樣是被皇帝罷官,可張采安然無事,還能來自己這裡,而錢謙益則是被抄家,所受處罰截然不同,這是周延儒所不能理解的。
“隻因一事!”
“何事?”
“魁首……”
“此處沒有外人,張兄莫要猶豫!”
“魁首……天書言明,魁首降清!”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啊?這……”
“侯恂本不至落得如此下場,隻因天書說其子侯方域降清,還助紂為虐,向清軍獻策,掘開黃河大堤,水淹萬頃良田,致使百萬百姓受害,力助清軍撲殺反清義軍!”
“……”
錢謙益降清就夠嚇人的了,沒想到侯恂還有個本事如此之大的兒子,真是不得了啊!
“張兄可知朝內還有何人降清?”
對於如何處理侯方域,周延儒還得好好思量一番,眼下還是要儘可能多地打探一些消息。
“陛下移駕南都之後,不論是組閣,還是任命各部尚書與侍郎,想來是按照那份天書所言之內容來聖裁的。次輔高弘圖被天書視為忠良,最終投水自儘,次輔對此大為欣喜,於是便捐了十萬兩銀子。餘下各個忠良見狀,自然也是紛紛慷慨解囊。”
打聽了那麼多事,張采根本不敢喝酒,生怕酒後腦子犯暈,將如此緊要之事忘掉大半。
趁著還能記住,急忙用筆寫下來,如此方可放下心來,出門來找周延儒。
“那朝外呢?張兄可知除侯方域之外……”
“魏學濂、彭賓、陳名夏、龔鼎孳、阮大铖!”
“阮大铖亦降清?”
“據傳……如此!”
阮大铖論歲數,比周延儒大六歲,論資曆自然比周延儒老得多,可是東林元老左光鬥的朋友。
“首輔如何?”
“據天書說首輔便是前世首輔,在清軍南下之後,輾轉多地組織抗清,最終被俘就義,故而此番並非收到牽連!”
張采還在納悶,為何崇禎皇帝會擢升瞿式耜為首輔,這下才算弄明白事情的原委。
瞿式耜能當首輔,還得到了錢謙益的首肯和力推。
既然東林子弟能當首輔,誰當都可以,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便事半功倍了。
“鄭三俊如何?”
此人在《東林點將錄》裡被譽為“地明星鐵笛仙”,也算是東林乾將了。
“隻怕與我等形同陌路了!”
鄭三俊也為東林出過力,但東林失勢之後,鄭三俊便不打算在被東林控製了。
錢謙益曾對張采是這麼說的,大概對方已經不買錢某人的麵子了。
不光是鄭三俊,能夠參加廷議的幾位南官,多跟鄭三俊類似。
而伴駕南下的北官,即便有人老家在南方,也不認可東林的舉動。
北官集團不論出身何地,多半以忠君為首務,而並非報國。
二者雖看似為一體,但細分起來還是有很大區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