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挑一天裡最熱的時候發動進攻,這便是堀田正盛采取的策略之一。
正麵由譜代大名人馬所組成的三個軍一字排開,每個軍占據一裡地的正麵。
之後是鬱鬱不得誌的外樣大名的三個軍,他們與譜代大名的人馬一樣,都渴望通過是役來大賺一筆。
而戰鬥力較高的親藩大名的人馬以及德川大將軍的家兵,則位列靠後的位置。
一來可以用前鋒部隊來試探清軍的戰力如何,同時避免己方的精銳在開戰初期便遭受損失。
二來也是要穩住陣腳,尤其是避免後路被清軍騎兵包抄。
有六個戰鬥力最強的軍坐鎮後方,堀田正盛認為是絕對可以保障全軍不被分割包圍的。
餘下戰力最弱的三個軍則須配合停泊在淺灘上的鄭氏艦隊,穩固己方賴以為生的灘頭陣地。
明倭聯軍沒有大踏步的進攻,隻是徐徐往前推進,一旦遭遇炮擊,便立刻會停止前進,同時組織己方炮兵部隊迅速進行反擊。
多爾袞的布陣與對方截然不同,戰鬥力在己方居中的三順王的兩萬五千人馬位於中路。
一萬五千兩白旗與一萬八千檬古正四旗位於右翼,豪格所率的一萬八千檬古鑲四旗位於左翼。
右翼最強,中路次之,左翼最弱!
之所以是這樣的布置,是由於多爾袞看到敵軍在小淩河以南登陸。
按錦州地區的地圖上了來分析,敵軍很可能欲走南線而非北線去給錦州守軍解圍。
北線要走長山前的小淩河穀地,這裡是大清王師最佳的伏擊場所。
早在九年之前的大淩河城之戰時,從錦州出發的蠻明人馬,便打算由此地馳援大淩河城,卻在此地被大清王師伏擊後敗退。
援軍一部由吳襄、宋偉統領,兵力約七千,另一部則由張春指揮,兵力約四萬,不過均被王師大敗,狼狽逃回錦州。
從此番敵軍的登陸地點看來,或許是吸取了之前的教訓,改為走南線。
抑或是打算與鬆山守軍取得聯係後,再行強渡女兒河與小淩河,給北麵的錦州守軍解圍。
但不論如何,都不能叫蠻子與倭寇的計劃得逞!
眼看對方的中軍與三順王的兵馬,已經相距不足兩裡,大戰一觸即發。
有鑒於此,多爾袞便命令兩翼的檬古八旗同時出動,先行衝陣!
三萬六千檬古騎兵,高速奔馳起來可謂是地動山搖,在平地上便等同於驚濤駭浪一般。
左翼的豪格早已迫不及待了,十四叔真是瞻前顧後,畏首畏尾,換他指揮是役,直接殺過去便是了。
手握八萬精銳人馬,還打不過對麵這群蠻子與倭寇,還圍個甚子錦州城啊?早點回沈陽算了!
右翼的檬古騎兵由阿濟格統領,目標隻有一個,便是衝散敵軍的步陣,儘可能地製造混亂。
按照事先的部署王廷臣與曹變蛟所率的兩部合計一萬明軍騎兵,為避免誤傷,立刻散開,向後撤退。
堀田正盛必須珍惜使用手裡僅有的這點機動力量,為了擴大戰果,便打算在反擊時,再投入這些騎兵。
接受過簡單訓練的倭軍炮兵部隊迅速用迫擊炮與小佛郎機,對衝殺過來的清軍騎兵大隊實施火力覆蓋。
一部分足輕將坦克推到陣前,作為防禦屏障,大量足輕則迅速跑到步陣之前,臨時挖設大量陷馬坑,雖然數量不多,卻能起到應有的作用。
為了抵擋清軍騎兵集群的凶猛衝鋒,還須將長矛斜向深深地插進沙土裡,一排排插好之後,便等於一排拒馬,對方隻要撞上,便會將戰馬重創。
有了板甲的保護,無馬的武士們便紛紛爬上坦克,站在上麵使用和弓與穿甲箭,待獵物進入射程之後,無需瞄準,便使出全力,開始急速施射。
清軍騎兵不得不頂著襲來的猛烈炮火與紛繁的箭雨,向對方的步陣快速衝去,每時每刻都有人中彈中箭,進而落馬,甚至被後麵的同伴的坐騎給活活踩死。
此時還輪不到鳥銃開火,直至目標衝進百步之內,隨著象征全軍鳥銃開火的紅色信號彈騰空而起,倭軍足輕部隊才開始最為熟練的三段擊!
檬古八旗裡均有皇太雞派駐的將領與校尉督陣指揮,在他們的帶領下,騎兵自然是無所畏懼,衝得飛快,雙方距離在急速縮短。
這直接導致倭軍三段擊中的最後一擊,距離目標不過三十步左右!
在這種距離上,射擊集群目標,命中率是相當之高的。
衝在最前麵的整整一排檬古騎兵,幾乎全被密集的銃彈給當場撂倒。
隨後,足輕們開始不顧一切地往外投彈。
在同伴的幫忙下,負責擲彈的足輕平均不到三秒便可扔出一顆手榴彈。
戰場上爆炸聲震耳欲聾,火光與彈雨幾乎呈遍地開花之態。
在倭軍的層層阻擊下,沒等衝到目標近前,清軍便損失了近一成騎兵。
隻要能夠衝亂對方的步陣,如此之大的損失自然也是值得的。
然而陷馬坑、長矛、坦克的存在,讓清軍實現既定目標變得非常困難。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為了防禦最可怕的清軍騎兵,每個足輕,不論弓箭手還是鳥銃手,一律攜帶一根長矛。
步陣周邊被長矛給武裝得就跟一頭巨大的豪豬一般,掠食動物想要吃掉這頭豪豬,那就必須付出血的代價才行。
倭軍步兵克製清軍的戰術就是用炮火來遲滯對方的推進,短兵相接時憑借坦克、長矛、陷馬坑,與對方進行拚死一搏。
以為倭軍很怕近戰?
那就大錯特錯了!
好惡鬥狠,才是倭軍,尤其是武士們的強項!
身上留下的每道傷疤,都是武士們引以為傲的榮耀!
清軍想從兩翼衝殺進倭軍最前方三個軍的側翼,結果並不像想像的那般容易。
倭軍位於中間位置的三個軍,有兩個開始迅速向側方展開。
前後陣型從麻將的二條型,逐漸變成了字母v型,等於將清軍騎兵的前部給半包圍了。
與此同時,崛田正盛命令明軍兩隊騎兵從側翼衝殺清軍騎兵的側後方!
這叫以彼之道,還治彼身!
讓你首尾不能兼顧!
檬古騎兵發揮了其最為擅自的戰鬥模式,即邊衝鋒邊放箭!
換作以前,這招能夠起到奇效,但今時不同往昔,倭軍早已大量換裝明式盔甲。
頭盔能防箭,身甲也能防箭,脆弱的腿部倒是保護不到,但可以用盾牌啊!
在兩軍刀槍磕碰之前,清軍損失了接近一成半的騎兵,而倭軍的損失卻微乎其微。
見到清軍大隊人馬排山倒海一般的來襲,倭軍上下非但沒有害怕,反而喜不自禁。
一個獵物價值二百兩銀子!
這便是他們心中的想法!
單純而又務實!
倭軍各處負責提振的武士高喊“忠勇無雙、七生報國”的口號,足輕們隨即跟著呐喊起來,全軍士氣高漲至頂點。
坦克之間的空隙都被長矛所填滿,等檬古騎兵衝至近前,這才發現正麵全無空間可供自己衝擊。
唯有一個個在陽光的照耀下,先得善良無比的鋒利長槍在等待著自己與坐騎送上門來!
倭軍長槍足輕技術最好,力氣最大的一個負責主刺,兩個稍遜一籌的在旁負責補刺。
武士站在坦克上,專門負責把穿甲箭射進清軍騎兵的腦門上。
等騎兵一死,而戰馬還在奔馳,正麵的長槍足輕立刻用手裡的武器頂住戰馬的頸部。
兩邊的足輕迅速刺入同一位置,爭取儘快使戰馬斃命,起到緊急製動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