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同時滿足某父皇、鄭芝龍、德川二貨大將軍、關外的檬古部落、普特曼斯,加上北方八隅,這六部分的訂單是很困難的。
好在大明,特彆是畿輔一帶勞動力充足,不論是遊手好閒的懶漢,還是無所事事的婦女,數量都不少。
不算軍火工廠,某太子光是在瑉用領域,便已經擁有三十五家公司下轄上百家工廠,多半集中在大內以及外城、中城的開發區內。
光是從某太子這裡領錢糊口養家的工人便高達五萬多,出於實際考慮,發放薪水也采取了靈活措施。
一般不似官吏與軍隊的月薪製,而是半月薪、周薪,在可以計件的工廠,能每天領取計件工資,到了下月初,工人再領上月的全勤獎金和基本工資。
隻要每周工作六天,且不出現大的疏漏或錯誤,即使是一名女工,月收入也不會低於一兩五錢銀子。
在某太子的工廠做工,收入有保障,而且免費提供午飯,外地來的工人可以住宿舍。
要是加上兵工廠的部分,工人規模穩穩超過十萬,算上軍隊與廠衛便達到二十萬之巨。
一人養活三個家人的話,總數不八十萬,超過京城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在某太子反複清理蛀蟲之後,以農業為生活來源的人數已經大為降低。
頭腦靈活的人都把自家的土地轉包出去,要麼在城裡務工,要麼投資經商。
到了崇禎十五年,在京城注冊的各類公司總數超過兩千家。
儘管每個行業都是商會,以鹽、茶、糧、瓷、絲布)、鐵、酒、糖這八大類為主,壟斷市場的情況較為明顯。
外人很難進入賺錢,最多做做他們的下遊分銷商和代理商,京城的人工肥行業更是被大名鼎鼎的四大糞閥徹底壟斷。
但新興行業的準入門檻很低,譬如石灰產業,隻要手裡有礦,那就能賺錢。
這個行業裡,因為發現一處新礦,而一夜爆富的人並不少。
隻要某太子堅持強化京城的衛生情況,城外各礦裡的石灰就永遠不愁銷路。
以前蓋房子勉強算是個行當,但能成為與大鹽商、茶商、糧商並駕齊驅的公司,很多人連做夢都是不敢想的。
首先是某太子為了安置東宮衛隊將士們的家眷,讓工部尚書張國維在中城蓋了一大批安居房。
儘管是平房,格局也很簡單,但架不住規模大,哪怕一套就賺十兩銀子,一千套蓋起來,也能淨賺上萬兩之多。
後來由於東虜從地洞入城,內城的漕河西岸被大火化為一片廢墟。
某太子決定重建這一帶,但因為之前當場死過很多人,老住戶根本不願意回遷。
有鑒於此,某太子便決定用市價買下這一帶,當然隻是買地皮,房子都被大火燒沒了,就不用付款了。
老住戶都樂不得地拿錢走人,再也不願意回到晚上容易鬼哭狼嚎的破地方了。
之前有很多官兵都白蹭了某太子出錢舉行的集體婚禮,婚後要麼租房,要麼典房。
某太子便打算將這片廢墟利用上,建成官兵宿舍,隻要服役時間達標,或立下戰功,或為國捐軀,就能直接得到房契。
當兵的不會介意住在這裡,這可是不花錢的房子,而且是太子爺出資,能白蹭就不要自掏腰包。
將領們根本不缺錢,故而這一帶就是軍官和士兵的住處。
由於全鋼筋水泥房子的質量還有待長期檢驗,這一帶的房子都是鋼筋混凝固的承重結構,但地板是木製的,減少出現垮塌砸死人的情況發生。
本著最大限度地利用單位麵積的原則,蓋得住宅都是三層樓,沒有四層樓,因為頂樓的數字不吉利。
這種房子在外觀上,與舊式樓房區彆不是很大,但都安裝了較為貴重的玻璃窗,算是相當亮眼的裝修了。
具體分為兩款,軍官款式為單元式,每棟五個單元,每單元兩戶,每棟樓可住三十戶,使用麵積從五十平米至兩百平米不等。
即使是最小套也有客廳、臥室、廚房、廁所,提供自來水,廁所裡更是安裝了高大上的坐便器。
雖然沒有通電燈、電話,這個成本實在太高,某太子也承受不起,但每個院子門口的收發室都有一部電話,可以隨時用嘴呼喊……
士兵所居住的樓房,格局是一層十戶,兩邊有樓梯,每戶門外便是半開式走廊,跟不少學校的教學樓的設計差不多。
沒設計為每層二三十戶的原因就是考慮到發生地震或火災,所要疏散的人員會很多,容易發生擁擠和踩踏事故。
每套內部的格局與軍官的大同小異,不過坐便是蹲式的,要是有人願意自掏腰包,為老婆買個坐便器,物業也可以派人前來隨時更換。
平房與樓房各有千秋,居住起來也是因人而異,但絕大部分官兵都喜歡太子爺遣人蓋的新式樓房。
畢竟一擰水龍頭就會出水,還有抽水馬桶,在出恭這方麵,比起平房用的糞桶,可是方便太多了。
小區的安全也是有保障的,物業都是打辮子時受傷而落下殘疾的官兵,部分女員工也是官兵的家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腿腳不利索的人可以優先選擇一樓,這出入起來就跟平房彆無二致了。
儘管樹木還沒變綠,屬於凍人不凍地的時候,可某太子下令在此時搬家,沒人不樂意。
能喬遷新居,那便是天大的好事,至於新居下麵之前死過很多人……
住進來的都是官兵,有深得仙法的太子爺撐腰,還怕甚子妖魔鬼怪?
真厲害的話,都彆藏著掖著,咱們就真刀真槍地乾一下子!
咋樣?不敢吧???
本來某太子還計劃,阜成門大街以北作為火電站與角鬥場的地皮,以南才是居瑉區。
但由於新式樓房投入使用之後,好評聲不斷,而且受到了官兵及其他羨慕者的追捧。
某太子便決定將漕河西岸,甚至東岸沿線地帶全部變成住宅區。
這一帶的居瑉均以軍屬為主,一旦有事,也方便馳援大內。
一期計劃興建一千棟住宅樓,安置三萬戶,現在已經全部交付使用。
二期的初步計劃興建的住宅樓與一期數量一致,後考慮到需求因素,數量被迫翻倍。
留京當差的秦軍退伍老兵不願再返回陝西老家,生怕再次出現欠餉的事情。
某太子便將他們的家人接來在京城定居,這次便使其得到優先安置的待遇。
隻要忠於大明,為自己賣力打仗,某太子從來都是善待麾下的狗腿子們。
凡是有幸第一批住進樓房的人,都在感慨——這輩子算是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