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二十八年秋,西曆1655年,連接北都與漠南金礦的鐵路終於全線貫通。
這意味著這座巨型礦藏終於得以大規模開采,不但可使北廷獲得每年數百萬銀子的收入,還能讓金礦地區的所有者騰機思兄弟二人以及部落成員,過上夢寐以求的躺贏生活。
按照十萬礦工,每人每天挖掘一千斤礦石計算,金礦每天的采掘量便至少可以達到一億斤,也就是五萬噸。
儘管前期礦石含金量會很低,基本少於一克,提煉價值微乎其微,但這座金礦是伴生銀與銅。
除了含有三千萬兩黃金之外,還擁有一億九千萬兩白銀,以及超過七千億兩的銅,前期開采銅礦石也等於是在采錢一樣。
所以某新皇才會斥資上千萬兩,接受騰機思兄弟的開價,來開采“奧尤陶勒蓋金礦”,這就是一個超級聚寶盆。
同前期運抵北都的礦石成色來看,倒是相當不錯,至少不會讓北廷戶部前期的投資出現大幅度的虧本。
礦石的采掘價錢是每百斤十錢,每人每天開采一千斤便可賺取一百錢,一個月便是三兩銀子,還有二兩銀子的固定工資。
十萬礦工每月的飼養成本至少為五十萬兩銀子,按照采掘量與含銅量計算。
假設每噸礦石能提煉出一百克銅,五萬噸礦石便可提出五百萬克銅。
這些銅折銀之後,可使戶部每月的收入大概為四十萬兩銀子。
如果含銅量進一步增加,再加上礦石裡的銀和金的話,那就基本可以維持日常開支了。
由於那邊也不缺煤,故而某新皇也將三百輛大型蒸汽礦車也送過去了,預計年後再送過去七百輛以上,可以極大地提高金礦的采掘速度。
本來是可以取消固頂工資的,隻同提成來計算礦工們的收入即可。
但某新皇考慮到礦區算是正二八經的苦寒之地了,連基本工資都沒有,壓榨地就有些過分了。
每個月四五兩銀子,才能吸引苦力們遠走他鄉,去漠南礦區淘金賺錢。
最重要的是,工地上是管一日三餐的,每三天能吃到一次肉,不然礦工們最後頁剩不下多少錢。
想要額外吃小灶,礦區周邊便開辦了很多酒樓與飯館,直接向牧瑉購買烤全羊也行。
此前騰機思兄弟還用自己在金礦裡的股份做抵押,向戶部借了五十萬兩銀子,用來築城,並在城內修建諸多建築。
由於城池的規模並不大,相當於工部在山東沿海為曬鹽而修建的城池,現在已經竣工並投入使用了。
火車可以直接從城門進入城內,不但運輸物資便捷,還提高了一定的安全性。
城頭加裝了不少火炮,還備有從陝西運來的石油,故而並不害怕遭到辮子騎兵的圍攻。
騰機思兄弟的心思很明顯,就是要固守金礦,以便坐享其成。
這麼想並沒有錯,守著金礦,若是不開采,那就跟普通的草原沒多大區彆了。
開采金礦就是為了讓自己和部落成員們過上好日子,再也不用考慮會餓肚子的事情。
不過根據某新皇的估計,隻有經過明年一整年時間,金礦或許才能實現盈利,搞不好要推遲到後年,這倆兄弟才能拿到分紅。
這也不要緊,因為某新皇已經承諾,凡是出自該部落的牛羊,已經可以享受打包吃進的待遇,完全不愁銷路。
鐵路沿線每隔二裡地,便修建一座簡易堞台,也就是炮樓,部署一個排的士兵,加上十匹戰馬,用以保護附近的鐵路。
關內部分無需如此綿密設置戰術節點,主要是用來應付關外可能遭遇的敵襲情況。
不到四百座炮樓,總計也就耗費上萬士兵而已,某新皇對於這點人手,還是拿得出來的。
而且無須動用畿輔的兵馬,隻要陝西、山西兩地的新軍完成整訓,即可調派過去。
關外鐵路合計的分成七段,陝西新軍負責四段,山西新軍負責三段。
某新皇也不是讓這些士兵永久駐紮於此,而是采取了輪換方式。
又近及遠,每個炮樓裡的士兵逐步向礦區方向挪動。
挪到礦區,那就算是大功告成了,可以坐火車返回老家探親了。
這個過程需要三年時間,完成之後,士兵可享受三個月的帶薪休假。
若家中有重大變故,亦可請假回家。
經過某新皇許可,工部尚書張國維與陝西巡撫左懋第商量數番,沿途路段有工部與科學院相關人員勘測完畢。
從明年開始修建寧夏至礦區的鐵路,隻要此條鐵路建成通車,便可極大地縮短陝西駐軍馳援礦區的時間。
由於黃河流經關外河套地圖,鐵路在短時間內也就很難修到榆林一帶,但可以在寧夏那邊經過,也能促進當地發展,並穩定河套沿途的狀況。
這玩意西方短時間內是沒有的,即使想仿製,從火箭號進化到斯特林機車,沒個三五十年也是辦不到的。
歐洲各國即使對蒸汽的玩意感興趣,大部分注意力還都放在能夠讓其快速攫取勝利果實的鐵甲艦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至少法國人與荷蘭人是這麼認為的,也是這麼做的,無非是因為眼光問題,導致搶購順序有先後……
某新皇將該說已經跟魯伊特與普特曼斯說的差不多了,對付克倫威爾與布萊克的法子也直言相告了。
荷蘭議會究竟何去何從,那就是他們自己的事情了。
哪怕最終被滅國,也是咎由自取所致,與他人完全無關!
以荷蘭每四年裝備四艘鐵甲艦的速度,拖上八年,應該可以延緩自己壽終正寢的時間。
某新皇倒是希望荷蘭人能夠多買些鐵甲艦,隻是第三批次已經賣光了。
這會兒馬上下訂單,參加第四批次的團購,最快也要等八年時間……
某新皇計劃擴大登州那邊造船廠的規模,主要是天津海域冬天會上凍。
使登州造船廠坐擁十六座,甚至二十座船塢,用兩三年時間倒是足以完成這個擴建計劃。
以後天津造船廠將以建造吉野與來遠為主,建造致遠為輔。
登州那邊建造的全部都是致遠,海外客戶直接去登州領船就完事了。
雖然鐵甲艦建造周期時間長,但利潤真是太高了,讓某新皇無法拒絕這種誘惑。
成本不到一百萬兩銀子的戰艦,能買到五百萬兩,甚至上千萬兩,真是太刺激了……
無非是賣給鄭芝龍的那部分算是賠本賣吆喝,根本沒賺幾個錢。
但人家前期也是拿出大把的真金白銀的,不然造船計劃根本無法啟動。
對於鄭芝龍希望在福建建造鐵甲艦的請求,某新皇也沒有婉言拒絕。
但必須等第四批次完工之後,也就是要等最多八年時間,方可讓鐵甲艦落戶福建。
某新皇倒是不介意在內部轉讓技術,但必須要確保科學院與天津造船廠吃透吉野之後才行。
代差是必須拉開的,不然鄭芝龍真會具備與自己平起平坐的可能。
短的話六年,長的話八年,其實算起來也沒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