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熱帶打仗要比在寒帶困難得多,後者隻需做好防寒保暖工作就行了,燒柴火取暖並不是多大的難事。
而在熱帶地區作戰,除了避暑降溫是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之外,防禦各種熱帶病,譬如瘧疾、痢疾、霍亂、黃熱病都是相當大的麻煩事。
水裡的寄生蟲更是防不勝防,如果不做好防範措施,並進行高強度的執行,大規模出現非戰鬥減員是司空見慣的事情。
儘管大明王師在這方麵準備相對充分一些,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部都或多或少地出現了類似的情況。
但在注意飲食,且隨軍的軍醫儘職儘責的情況下,當地濕熱的氣候反而成了王師的頭號敵人。
除此之外,由於降雨持續,在三條主要河流下遊都爆發了洪水,沿岸的城池與村寨都泡在了一片汪洋之中。
在這種情況下,打過去的話,敵人可能沒抓到幾個,基本就是去救災的,可謂得不償失。
崇禎不得不讓宋紀所部暫時停止繼續向北推進,以固守當前業已收複的地盤為主。
鄭成功與張明振兩路人馬也暫時歇兵,大概得等到十月份以後,當地進入旱季,再大舉進攻。
這些情況都是崇禎之前沒有料想到的,可實際又遇到了,沒想到收複緬甸居然比想象的要困難得多。
也不知道沐天波的北路軍情況如何,應該比南路軍要好一些吧。
望著連天的降雨,崇禎隻能慨歎一聲,寄希望於沐天波了。
崇禎皇帝不知道的是,沐天波所指揮的北路軍先贏後輸,跟緬軍偏師打得難解難分。
沐天波所部有兩萬,其中一萬七千是於前年招募的,好在接受了昊菁皇帝派來的教官的係統化訓練。
另有三千是退役老兵及家丁,他們就算很能打的那一小撮了。
馬士英所部有五千,九成數量都是吃苦耐勞的土司兵。
餘下一萬五千左右是邊境各地的土司的手下,響應崇禎皇帝的號召,跟著沐天波前去打劫……征討莽白!
這樣北路軍的總兵力達到四萬,還裝備了不少戰象,從數量與軍威上看,倒是相當了得。
按照計劃,北路軍在集結完畢之後,隻要天氣狀況允許,便可在三月中旬率先發動進攻。
一來可以出敵不意,二來也能為南路軍的登陸吸引莽白的注意力。
沐天波的計劃是從隴川宣撫司的漢龍關出關,避開金沙江,沿阿瓦河東岸一路南下,這樣可以與崇禎皇帝的北路軍儘快彙合。
計劃雖然很好,但是實際執行起來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由於沐天波所部也裝備了二十輛坦克,加上諸多迫擊炮和不下千支左輪步槍,剛開始的進攻如水銀瀉地一般順利。
緬軍完全抵擋不住明軍的猛攻,特彆是馬士英的土司兵表現上佳,作戰異常勇猛,很快便攻克了戰略重鎮木邦。
跟著沐天波南征的諸多土司見到明軍此番如此強悍,又有大量火器助陣,覺得此事可為,便從之前的觀望,變成了實打實的跟著喝湯。
若是借此機會,能將之前數代人失去的財物都給搶回來,那便是天大的幸事了,於是諸多土司不約而同地讓手下四麵出擊。
之所以這樣,就是因為跟著沐天波的話,明軍肯定要拿戰利品的大頭,而自己找食吃,就可以吃獨食了……
代價就是失去了明軍的火力支援,土司們對麵的緬軍就沒那麼容易打敗,甚至被吃掉了。
緬軍之前並不害怕明軍,而且敢在木邦城下列陣與明軍交鋒。
由於被各種火器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這才有所收斂。
畢竟是正規軍,即使殘部的戰鬥力也不下於大明這邊的邊境土司兵。
利用自己熟悉的地形,屢次打對方的伏擊,而且還取得了不少勝利。
於是土司們向沐天波抱怨,要求調撥一定數量的明軍幫助他們作戰。
沐天波雖然不是能征善戰的將領,也知道分兵而進的弊端,便直接拒絕了。
邊境土司們嘴上不敢多言,但心裡對此回複卻很是憤恨,開始對主帥有些貌合神離。
倒是馬士英讓手下的土司沒有跟著起哄,老老實實地執行既定計劃。
沐天波不管那些邊境土司,在跟副帥馬士英商量之後,便決定繼續沿河推進,進攻更有價值的目標阿瓦城。
隻要攻陷這裡,就等於走完了一半的路程,距離跟崇禎皇帝的王師順利彙合為期不遠了。
在兩個月之內,能夠取得如此勝利的話,戰績不可謂不輝煌。
想到這裡,沐天波心情不禁轉好起來。
但在距離阿瓦城百裡之遙的一片山區,北路軍遭到了緬軍的伏擊。
由於戰時天降暴雨,持續時間超過半個時辰,導致明軍很多火器無從發揮。
除了坦克之外,連手榴彈在點燃之後,都會被瓢潑暴雨給澆滅,讓迫擊炮開火更是無從談起。
麵對敵人的伏擊,邊境土司們無心戀戰,直接選擇敗逃,而兩萬明軍將士以及馬士英的五千貴州土司兵則陷入苦戰之中。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萬幸有二十輛蒸汽坦克助陣,坦克炮不停地開火,這才沒讓緬軍的上白頭戰象可以肆虐戰場。
但由於雙方展開了白刃戰,縱使大規模裝備了藤甲的明軍的傷亡也不小。
戰後統計陣亡超過八百,受傷高達上萬,幾乎傷及了北路軍的元氣。
緬軍倒在戰場上的人高達三千以上,是役算是取得了兩敗俱傷的結果。
縱使沒有那些邊境土司的支援,沐天波與馬士英兩部人馬也依然可以進攻阿瓦城。
考慮到眼下王師急需修整,讓大量傷兵們儘快獲得救治,這才沿原路折返回去。
北路軍沒有選擇鐵甲的原因很簡單,一來是重量太大,二來則是難以補充,三來則是成本太高。
藤甲最大的好處就是經濟實惠,便於大量製造,雲南當地的女工就能編織,十套藤甲的價錢才相當於一套鐵甲,而且穿脫方便,還很透氣。
壞處就是在實戰的時候,藤甲的防禦力是遜於鐵甲的。
若是北路軍全員裝備鐵甲,缺少火器的緬軍根本就無法取得如此的戰果。
天降暴雨則是另外一個主要因素,該著沐天波倒黴,隻能事後諸葛亮地評述今日王師不宜取勝……
讓沐天波痛恨的就是那些牆頭草一般的邊境土司們,之前還請求朝廷出兵整套莽白。
如今戰事稍遇挫折,一個個跑得比兔子還快。
大明真出兵了,讓其跟著打還不行,非得拿大頭。
就這副德行,還指望在莽白身上找補當年失去的利益?
都是一群欺軟怕硬的貨色,做夢去吧!
等見到崇禎皇帝,沐天波就將之前的遭遇寫成奏疏上報。
雲南邊境的各司府的確需要好好整飭一番了,省得整天烏煙瘴氣!
為了以防萬一,沐天波之前也招募了不少明化後的土著,他們會聽說讀寫緬語,可以充當翻譯,如今正好派上用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