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很簡單,豪格的正藍旗幾乎每次陣戰都損失頗大,杜度的鑲灰旗正好相反。
博洛與嶽樂早就在戰場上見識過了豪格的本事,跟長孫大哥杜度比起來,豪格就是個莽夫而已。
故而兄弟倆更願意聽杜度的建議,對於豪格說過的話,完全可以就飯吃了……
現在長輩裡的代善、阿巴泰、皇太雞、濟爾哈朗都先後戰死或病死,隻有同輩裡歲數較小的多爾袞兄弟尚在。
其他人能力與睿親王多爾袞相比實在相差懸殊,順雞也隻能指望足智多謀的十四叔可以扭轉乾坤了。
去年由於洪水泛濫,淹沒了不少農田,大清所獲糧食大幅度下降。
然而洪水也阻隔了明軍的大規模進攻,對大清來說,算是因禍得福了。
順雞隻能將作戰部隊用於給百姓救災,否則到了冬季肯定會有百姓被活活凍死。
今年降水倒是遠沒有去年那麼多,但也意味著大清要遭到百萬明軍的猛攻。
為了安全起見,順雞已經帶著妃子們搬到了距離剌魯衛千裡之遙的山區裡居住。
每餐跟蠻明的昊菁皇帝一樣,僅食四菜而已,不少時候兩個素菜還是野菜。
這也是為了減輕防禦壓力及後勤壓力,不能再像以前那樣奢侈浪費了。
隨行伴駕的也隻有正黃旗而已,分給皇族兄弟們的鑲黃旗也已經派出去作戰了。
因為十四叔多爾袞之前要求大清王師此番作戰,投入兵力要多,輻射範圍要光,穿插縱深要大,戰術策略運用要得當,也唯有如此才能消耗蠻明的兵力並牽製蠻明大軍的進攻。
除此之外,多爾袞要求清軍各部既要在鬆花江中遊北岸各地,擇時伏擊過江北犯的明軍。
又要利用夏季鬆花江進入的枯水期,派遣以牛錄為單位的兵力殺入原來的腹地,對已經被蠻明消化的地方進行襲擾。
若是全麵鋪開的話,整個戰場東西寬兩千裡,南北長度也類似。
多爾袞如此安排的目的,就是要遮蔽己方的弱點,發揮己方的長處,從而讓明軍在撲空的同時,顧此失彼,最後被迫後撤。
在開春之後,周遇吉命令製造的大量艦船也已經在兀也吾衛與阿速江衛順利下水。
這樣即使進入秋季汛期之後,王師也無需為如何過江而困擾了。
第九次北伐,周遇吉手裡仍然握有八十萬大軍,估計順雞的兵力不會超過四十萬。
明軍不光有兵力優勢,還有技術裝備及火力方麵的絕對優勢。
蒸汽坦克數量已經高達四千輛,平均每二百人就能得到一輛蒸汽坦克的火力支援。
裝備混血戰馬的騎兵數量已經達到五萬,每人都裝備了左輪步槍與手榴彈。
光這部分騎兵的戰鬥力,便相當於對麵十五至二十萬的所謂鐵騎了。
為了應對辮子可能采用的伏擊與遊擊戰術,昊菁皇帝特意擴大了特種部隊的規模。
從原來的五千極具攀升到如今的三個旅,一萬五千人。
雖然有注水的嫌疑,但經過一番特訓之後,單兵作戰能力較普通騎兵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作戰時,特種部隊司令張煌言親自指揮第一旅,另外兩個旅則由同門師弟曾英與李元胤負責。
分散作戰的原因一方麵是清軍幾乎不敢與大明王師正麵交鋒,另一方麵則是由於特種部隊戰鬥力十分強悍,幾乎找不到能跟三個旅的特種兵作戰的對手。
將攤子鋪開之後反而可能會有所收獲,而且得以營為主要作戰單位。
對方一看到數千特種兵跟洪水一樣撲過來,不被嚇跑才怪呢!
某新皇認為隻有保持足夠多的兵力,並投入大量的特種兵,才能實現反伏擊且反遊擊的目標。
每個特種作戰旅都實現了全員馱馬化,特種兵每人雙馬,坐騎為混血戰馬,備用馬是本土馬,平時可以用來搭載物資裝備。
後勤為馬車,沒有配備蒸汽坦克,原因就是這玩意不便機動作戰。
不過為了保證足夠的火力,每個營都裝備了小佛郎機和迫擊炮,打陣戰和山地戰是足夠用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但也不是沒有缺點,那就是沒有裝備飛艇,高空偵查能力明顯不足,還要依托附近的主力部隊提供相應的情報。
張煌言的特種部隊也不是單純的單打獨鬥,通常都是在獲得相應情報之後才會主動出擊。
搜索敵人留下的蛛絲馬跡通常是飛艇或者偵騎的任務,否則發現對麵是明軍特種兵,辮子就不敢輕舉妄動了。
在連吃敗仗之後,大明特種兵的威名也不脛而走,傳到了順雞和多爾袞的耳朵裡。
通過抓獲的俘虜的口供,對方發現類似特種兵的部隊,便會選擇主動撤退。
倒是可以選擇硬碰硬,但損失三四倍以上的兵力來消滅特種兵,完全是得不償失之舉。
周遇吉從俘虜嘴裡也得知了多爾袞所采取的基本戰術,打一下就走,搶一把就溜,完全跟當年關內的流寇作派相類似。
為了應對這種戰術,除了在剌魯衛以南地區留了三十萬大軍,周遇吉還將發現的情況派飛騎送給洪承疇,並報給昊菁皇帝。
希望好靜皇帝在看過來龍去脈之後,同意洪承疇率部北上支援,畢竟在安樂州以南地區保留二十萬兵馬已經沒太大的用處了。
餘下五十萬人跟著周遇吉過江作戰,分成十路,每路五萬人,配備至少五千騎兵,以及二百輛蒸汽坦克。
此舉就是要在廣袤的江北地區進行拉網式的平推,東虜要是能重現當年薩爾滸之役時的本事,大可以放馬過來。
周遇吉認為用五十萬大軍集中進攻一處地方,不光是成本巨大,收獲甚少,而且對方還會不敢與王師交戰。
與其那樣,不如見招拆招,針對順雞所采取的遊擊戰術,王師也分進合擊,留出破綻,引對方上鉤。
這麼做當然有風險,萬一俘虜是順雞故意派來的,周遇吉就算是徹底上當了。
但軍事行動都會有風險,風險越大,就說明可能的收獲就越高。
就算某一路,甚至幾路明軍遇襲後戰敗。
那也算是用兵力來換取不斷破壞東虜的腹地,減少其秋收的糧食產量。
算上去年的洪水,等於讓東虜連續兩年都不得不接受糧食產量驟減的結果。
這就是周遇吉的目的,如若不能在戰場上擊敗對方,就要用這招來餓死對方。
進而壓縮東虜的活動區域,將其不斷向北驅趕,最終使其與正在東進的羅刹人發生矛盾。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