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除了人外有天,還真是仙外有神?
聽了長子的一番話,崇禎不禁陷入了懷疑與沉思之中。
這可是自己從未想過的事情和問題,倘若屬實那就是驚天消息了。
但核實起來可是比那些無頭案還困難,於是崇禎決定先從手頭能得到的上古遺書開始研究……
瞿玄銷與陳用極成為閣老沒幾天,便發現北廷軍機處簡直就是人間仙境,每個人的工作量並不算大。
基本上各部衙門就能解決大部分事情,真遇到棘手之事再提交軍機處來協商,拿不定主意便可直接向皇帝奏報。
不是特彆急切的事情,都可以先攢起來,等到周一上朝的時候再行上奏。
軍機處采用的是輪流值班,並不需要所有人每天都在此辦公。
沒有自己衙門的內閣成員,倒是將此地作為常用辦公場所。
但卻看不到宋應星的人影,除了例行值班之外,老宋頭基本都泡在科學院那邊。
真有事就可以直接電話聯係,否則對恢複元氣的宋應星來說,還是新款合訂本的吸引力更大。
在前期條件具備之後,經過深思熟慮,昊菁皇帝決定拆分科學院。
將原有的軍事工業研究部門都單拿出來,成立軍事研究院,專門負責研究科技武器。
擔任院長的人也已經想好了,就讓孫雲球去做。
一來是駙馬,妥妥的自己人,比較放心。
二來師從薄玨,儘管年紀才四十,但工作經驗卻超過了二十年。
三來年富力強,不至於被迅速累壞了,起碼能起到模範帶頭作用。
軍事研究院在成立之初,前期的幾個項目都已經有了眉目,讓孫雲球入手容易一些。
譬如由戴蒼與戴梓父子二人參照昊菁皇帝賜予的設計圖來研發的機槍,現已初步成型了。
無非是射速比較“驚人”,折合“高達”一秒鐘兩發,其他方麵都還算湊合。
外形特征很明顯,這就是仿製的哈奇開斯或者九二式重機槍,但大明版本的口徑是約十毫米的。
算三腳架的話,整槍重量高達九十斤,缺點自然很明顯,但優點就是在射擊時穩定性很好。
仿製這玩意的原因就是彈匣的彈簧達不到後世的性能,彈袋就更彆提了,二者都會出現卡彈的情況。
隻有條形彈板往裡麵慢慢送,才能讓機槍持續開火,還容易讓副射手觀察彈板是否已經變形。
而且在初期,這款機槍就跟當年的蒸汽機一樣,能不能工作完全靠心情,一秒兩發那是最高射速……
射速低導致這款機槍具備了一個優點,那就是槍管不容易迅速升溫,從而歪打正著地實現了可持續開火!
在短期內,昊菁皇帝也不打算提高射速。
原因很簡單,高射速就意味著子彈消耗很大。
前線那幫牲口可沒這個顧忌,見到如此的寶貝肯定會往死裡用。
其改進型也在研製之中,不過根據昊菁皇帝的規定,射速最多不能超過每分鐘三百發。
由於未來會列裝駐紮鮮卑利亞地區的王師,故而戴氏父子和項目小組成員已經在東北度過了一個冬天,用於測試機槍在極寒環境下的性能和問題。
昊菁皇帝看過相關測試報告和現場錄製的影像,總的來說還是可以的,無非是低溫下要給機槍多上油來潤滑而已。
此前這對父子已經在瓊州島上進行了熱帶氣候測試,加上已經通過的極寒測試,便意味著這款機槍可以投入小批量生產了。
為了減輕後勤壓力,子彈尺寸與口徑跟後膛步槍一樣,一個彈板裝有二十發。
最大射程三百步,有效射程約兩百步,也就是三百米,理論上是夠用了。
至於近百斤的機槍如何運輸,通常來說需要至少四名壯漢才能抬得動。
不過這個小問題根本難不倒昊菁皇帝,用大媽們買菜的小車就能解決了。
將三腳架拆下來之後,跟槍身分彆放在兩輛小車上,對步兵的重量壓力就不存在了。
一個機槍班裡的另外八個人,一半負責運輸子彈,一半負責運輸本班的給養和生活用品。
一挺機槍內購價是一千兩,一點都不便宜。
但鄭芝龍在看過實彈射擊之後,一次便預訂了五百挺,加上配套子彈和零部件,還保留了下次的優先采購權。
隻要步兵有了一堆這玩意,配合佛郎機、虎蹲炮、步槍、手榴彈,那真是甚子敵騎都不怕餓了,敢衝過來就是送死。
較於以海戰為主的鄭氏,昊菁皇帝的王師的需求量更大。
光是步兵和車輛,估計采購量不會低於兩千挺。
加上據點和艦艇的話,可能高達五千挺,甚至更多。
不過在機槍問世之前,草原各部落就已經被大明王師打得能歌善舞了……
在昊菁皇帝當場施射,沒有發生問題之後,這款機槍便算是驗收合格了。
雖說隻有象征意義,但屬於必不可少的環節。
比起後世同類武器,昊菁二十八年誕生的這款機槍已經等同於需要被保護的大熊貓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可畢竟是造出來了,能夠給步兵提供相對持續的火力輸出。
性能提升是以後的事情了,反正先給狗腿子們裝備上再說。
等用得差不多了,再打包賣給張獻忠去換獸皮,順便讓他用機槍“啪啪”敵軍團夥……
不光是機槍,其他武器也是如此,總的來說,大明王師用的先進武器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因為有吃進的下家。
兵部早已得到許可,將繳獲和淘汰下來的武器全部賣了換錢,用來采購新式武器。
二手貨的優點就是價格實惠,而且量大管飽。
隻要對方能拿出錢或者等價物,鄭氏船隊便可以送貨上門。
以後二十年之內,除迫擊炮之外,大明王師裝備的火炮就三款,小佛郎機、前裝式青銅拿皇炮,以及其放大版後膛款171口徑的重炮。
步兵槍械也將實現更新換代,一線作戰部隊一律使用彈匣式或者左輪步槍,加上左輪短銃,機槍即將列裝。
二線及各地的守備部隊才會裝備燧發槍,但在十年之內,也會逐步實現換裝。
老舊火繩槍已經全部被淘汰,要麼以批發價出口給海外客戶,要麼送給了北上開荒的百姓。
為了鼓勵前往鮮卑利亞開荒的百姓,昊菁皇帝在看過兵部的庫存之後,決定除了土地之外,隻要一家人口達到十人,便可以得到一支火繩槍。
當然,也可以選擇包括弓弩在內的冷兵器,這對在遍地野獸的鮮卑利亞自保是很重要且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