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希姆所部有五萬人,薩利赫統領三萬人,重要的是兩部都是尚未參戰的生力軍。
賈馬爾的部隊雖然經過兩次大規模血戰,但仗著原地防禦,加之有機槍與速射炮的協助,仍然保存著一多半人。
三部加到一起有七萬五千人,包括超過四萬五千騎兵以及近三萬步兵。
儘管隻有賈馬爾所部擁有從明帝國進口的重炮,但擁有超過六百輛蒸汽坦克。
拉希姆麾下還有五十輛安裝了機槍的新式蒸汽坦克,所以戰鬥力不容小覷。
在這種情況下,未能夠能繼續在氣勢上壓製住敵軍,利奧波德從對岸調來了三萬騎兵。
配合超過十三萬步兵,以及上千門火炮,應該可以在圍困布達城堡的同時,讓多瑙河西岸的敵人不敢輕舉妄動了。
本來是既想圍城又想打援,但是眼下這種情況,圍城變得心神不寧,打援也有些氣力不足了。
利奧波德覺得自己已經無力再次承受大規模傷亡了,用近十七萬大軍來對抗十萬奧軍,居然沒有太大的勝算。
這主要是基於此前先後投入三十萬兵力去圍攻對方五六萬人,萬萬沒想到竟然連重創都沒做到。
反而是對方使用那種可以連續開火的武器,不但重創了索彆斯基的翼騎兵,也讓自己的步兵吃了大虧。
這裡麵有輕敵的原因,也有戰術和指揮不當的因素,可此時再計較這些已經沒有意義了。
利奧波德吸取了之前主動出擊所得來的經驗教訓,現在就是回到原點。
以布達城堡為魚餌,步兵下戰壕,騎兵為後盾,利用多瑙河上的戰艦作為火力支援。
隻要敵人膽敢大規模進攻,便可以利用戰壕與炮火的雙重優勢,把之前的損失找補回來。
對岸紹姆貝格那裡依舊沒有動靜,能讓狡猾的侯賽因都覺得沒有下嘴的機會,說明這種塹壕戰術還是很有作用的。
紹姆貝格來信說希望堅持下去,讓部隊以逸待勞,放棄主動出擊的打算。
在吃過大虧之後,利奧波德自然同意實施。
如此一來,多瑙河西岸部署了近十七萬軍隊,東岸則有三十二萬。
利奧波德認為用五十萬大軍沿多瑙河固守,應該沒太大問題的。
補給完全可以依托河運來解決,也避免了補給線被敵軍切斷。
為了能夠增加自己的獲勝幾率,利奧波德又命令從本土動員十萬兵力前來。
等到援兵抵達戰場後,自己便可以依舊掌握戰場的主動權了。
但那是秋後的事情,在此之前,還得保證秋收才行。
這就意味著必須堅持一個月左右,才能得到援軍。
幸好侯賽因也不著急,就在多瑙河東岸靜靜地看著。
匈牙利是奧斯曼帝國的屬地,己部可以從匈牙利東部和瓦拉幾亞羅馬尼亞)來獲得糧食。
對岸各部隊的補給更無需發愁,後方就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
至於清軍的糧草,為了讓對方留在戰場上,侯賽因承諾提供二十萬士兵的口糧。
餘下十萬士兵以及戰馬所需的吃食,就得依靠他們自己解決了。
有一點,那就是不能洗劫布達佩斯以東和以南的地方,這是屬於奧斯曼帝國的土地。
至於以北的,侯賽因就持默許態度了。
他最希望多爾袞率兵去洗劫波希米亞捷克)和摩拉維亞斯洛伐克),因為那是利奧波德的地盤。
要是能去進攻維也納,那就更好了!
九月二十日,多爾袞便率部告辭了,因為實在等不了太長時間,也看不上這點小錢。
與其看人臉色,等著侯賽因投喂,莫不如親自帶兵去取!
目標很明確,就是背後的摩拉維亞!
之前帶兵來得匆忙,根本沒顧得上洗劫。
這下有時間了,反正侯賽因也不著急打,自己先去打打牙祭再說。
多爾袞已經在陣前看過雙方的對峙態勢了,情況再明朗不過了。
這根三十年前的遼東戰場沒多大區彆,多爾袞幾乎是一目了然。
對方明顯不打算主動出擊,就等著後發製人。
而侯賽因的進取興致也不大,故而多爾袞判斷這仗短時內內是難分勝負的。
自己有二十五萬人馬需要養活,哪怕不打仗,每天消耗的糧草也是極多的。
這麼乾呆著自然不是辦法,必須以戰養戰才行,搶得再少也比原地坐吃山空要好。
侯賽因倒是同意提供部分口糧,但戰馬怎麼辦?
說倒底,還不是要接著洗劫嘛!
由於多瑙河距離結冰還很遠,渡河是大不可能的事情。
搶下一兩座橋倒是可以,但遠遠滿足不了大軍過河的需要,說不定還會遭到敵艦的炮擊。
故而多爾袞就打算去多瑙河東岸的摩拉維亞的中東部去看看,搶到多少是多少。
由於在波蘭分兵的決定是成功的,故而多爾袞此番也采取了分兵而進的策略。
自己與弟弟多鐸各率一支人馬,自己負責橫掃中部地區,多鐸則可揮師東進。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此前洗劫波蘭,大概已經得罪了索彆斯基。
兄弟二人各自領兵十萬,多爾袞也不怕他率兵前來報複。
餘下近五萬人已經帶著從波蘭劫掠到的戰利品返回本土去了……
此番也是機動作戰,並不會在某地停留過長時間。
多爾袞特意叮囑過弟弟這方麵的事情,故而索彆斯基想抓到大清王師也沒那麼容易。
剩下的,就要看各自的手氣了。
跟打麻將一樣,摸到啥就是啥了……
近二十五萬清軍洗劫摩拉維亞,對當地經濟造成的打擊可想而知。
開始還非常順利,各地的守軍完全無力抵抗清軍的猛攻。
然而在十月七日,多爾袞的部隊在摩拉維亞北部的小城馬丁附近,遭遇了前來報仇的索彆斯基的部隊。
在看到波蘭被清軍洗劫地區的慘狀之後,令索彆斯基大為光火。
立刻下令從各地調集及動員了五萬騎兵,加上原來的部隊,總兵力超過十一萬。
目標隻有一個,那就是去尋殲清軍主力,一血前恥。
要不是需要等帶援兵,索彆斯基早就率部返回布達佩斯戰場了。
這下在摩拉維亞遭遇仇人,那真是意外之喜了。
雙方兵力幾乎相當,波軍在人數上稍占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