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大明這樣的全球霸主來說,吉野的噸位、航程與綜合戰鬥力都很合適,造價也能承受,自然是最好的通用型鐵甲艦。
由於戰艦的體型擺在那,未來還能加裝彈射器,用來起飛艦載偵察機,不用彈射器也可以搭載至少兩架水上飛機。
相比之下,來遠與致遠的改裝空間就很有限了,國力遠遜於大明的中小國家都會將這兩型鐵甲艦當作主力艦來使用。
除了新印加帝國與奧斯曼帝國之外,哪怕是法國與荷蘭,也承受不起把吉野當作主力艦來大量購買和建造。
一艘吉野的造價在四百萬銀幣左右,這還是大批量建造攤低了建造成本的價錢。
對年入三四千萬銀幣的法國來說,每年用歲入超過十分之一的金額來為海軍采購一艘吉野就顯得非常吃力了。
一年置辦一艘吉野是不可能的事情,除非路易十四不打算飼養規模龐大的陸軍了。
兩年采購一艘勉勉強強,細算下來,最好是每三年置辦一艘,才會不影響對其他方麵的支出。
像荷蘭海軍這樣一次搞到十艘全新的吉野,全世界都找不到第二家。
敲定了這筆買賣之後,也讓荷蘭海軍瞬間超越法國海軍,成為了名副其實的全球第二。
這十艘吉野的戰鬥力相當於法國海軍所有鐵甲艦之和,等於現在荷蘭海軍的實力是法國的兩倍。
按照昊菁皇帝的既定計劃,不包括鄭氏艦隊,等到一七零零年,大明海軍的綜合戰鬥力要相當於荷蘭、法國、奧斯曼、瑞典、威尼斯、新印加帝國這六家之和。
若追加建造的八十艘吉野能夠按期完工的話,那麼二十年後,大明海軍的實力就在原計劃基礎上增長了百分之五十左右。
能夠形成由四艘布呂歇爾、十二俾斯麥、二十艘定遠、九十艘吉野、三十艘來遠、三十艘致遠的龐大艦隊。
以至於讓年近七十的海軍總司令揭暄仍然像一個小孩似的,每天都在盤算自己艦隊的現有規模與未來的裝備數量。
昊菁皇帝也不會給他潑冷水,當年揭暄帶隊多次遠征北美,每趟都凱旋而歸,讓朝廷和將士們賺得盆滿缽滿的同時,還聯係盟友,威震蠻夷。
現在昊菁皇帝就要讓這位下屬明白當年的功勞,都給他折算成了鐵甲艦,想必沒有一位海軍將領會拒絕這種恩賜。
在天津領取了合同裡規定的十艘三級鐵甲艦之後,海軍上將範德紮恩便希望讓小普特曼斯從中協調,能夠讓自己的艦隊留在明帝國半年以上,用來熟悉戰艦。
同時希望能夠讓己方獲得與明帝國的艦隊在海上協同演練的機會,順便讓輪機兵就近接受對方係統化的培訓。
因為不同於引進技術的一級鐵甲艦,這次荷蘭並未引進三級鐵甲艦的建造技術,艦上的非戰鬥人員必須學會如何維修戰艦,以免讓戰艦半路拋錨。
對於這個請求,昊菁皇帝自然會應允,但對方必須提前繳納足額的夥食費、燃料費、彈藥費和零部件費用才行,己方倒是可以免費對其進行全方位的培訓。
大明海軍在冬季時,北方隻有蓬萊與青島基地可以正常使用,旅順基地多少會受到浮冰的影響,天津基地則會被海冰完全堵死。
南方基地有浙江境內的定海、三門基地,廣東的湛江、十龍基地,瓊州的三亞基地,東方的簊隆與高雄基地。
隨著鄭芝龍帶著老鄉們遠走南非,福建境內的廈門與泉州兩大基地的所有權與使用權也會逐步移交給揭暄。
本土有這十三座海軍基地,昊菁皇帝認為基本夠用了。
再多的話,每年的維修與養護也要額外多花一筆錢。
南都基地與武昌基地歸內河艦隊使用,包括鄱陽湖、洞庭湖在內,內河艦隊裝備的都是一百噸到三百噸不等的武裝巡邏艇。
昊菁皇帝沒同意增加海基基地的數量,還有一個主要原因,那就是要在海軍基地邊上興建空軍基地,未來二者功能合一,成為海空軍基地。
海空軍基地一定要同時兼顧機場與碼頭,用來起降空軍的戰機與停靠海軍的戰艦,機場抑或是歸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
對境內的十三座沿海基地進行升級擴建,相關投入就至少達到六百五十萬銀幣,平均每座基地都能得到五十萬銀幣。
基礎設施包括修建跑道、機庫、油庫、武器庫,空軍官兵的住房與後勤倉庫等等。
鑒於目前空軍規模還比較小,屬於三軍裡最為孱弱的軍種,投資規模還是可控且較低的。
昊菁皇帝的計劃是,每個海空軍基地至少駐紮一個飛行中隊,約四十八架戰機。
由於發動機的不可靠,一半數量為備用機,以確保中隊的日常出勤率。
根據目前的研發進度,昊菁皇帝認為空軍能夠成為與另外兩個軍種並駕齊驅的作戰力量,大約需要三十年以上的時間。
從飛艇升級到飛機是一個階段,讓飛機具有作戰能力,特彆是能夠威脅到海上目標與岸上目標,是第二個階段。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要確保摧毀目標,特彆是鐵甲艦,那就是第三個階段了。
每個階段耗時十年,三個階段合計三十年似乎並不算長。
現在戰機的訂單還比較有限,總訂單還不到一千架。
等發動機的性能逐步穩定,飛機開始外銷,那就會呈現出井噴式的增長了。
眼下鐵製蒸汽商船和漁船的訂單就是很好的例證,訂單數量多到已經排到十年之後才能交付完畢了。
譬如崇國,一次就訂購了一百艘一百噸級漁船、五十艘二百噸級漁船、十艘五百噸級漁船、三十艘五千噸級商船。
氣候寒冷的崇國的總人口還不到一百萬,但架不住周邊海域漁業資源異常豐富,尤其是盛產帝王蟹。
之前苦於沒有大馬力的漁船,隻能讓漁瑉們用小木船進行捕撈,不但效率很低,而且抗風浪的能力非常差。
蒸汽漁船的出現就解決了這個問題,以作業量來衡量的話,一艘蒸汽船頂十艘木頭船。
崇國的兩大拳頭土特產就是硫磺與海鮮,大明本土所使用的六七成硫磺皂都產自崇國。
在實施了機械化生產之後,崇國的硫磺皂產量就得到了飛速提升。
而蒸汽漁船的出現,加上北美航線樞紐站的緣故,使得崇國的經濟實力在十年之內便躍居諸多海外藩國的前五之列。
在崇國本地買帝王蟹,每隻僅需半個銀幣,便宜得很。
做成罐頭銷售到大明本土,商店裡的售價便達到了五個銀幣。
但也是物超所值的,每個罐頭都有臉盆那麼大,一個裡麵裝一隻帝王蟹。
每年昊菁皇帝都會向崇國采購至少十萬個帝王蟹罐頭,用來獎勵業績優秀的官吏和官兵。
光買帝王蟹罐頭還不夠,南方諸多藩國裡,秦國俾斯麥群島、新不列顛島、新愛爾蘭島)、惠國斐濟、湯加、圖瓦盧、薩摩亞)、襄國所羅門群島、新赫布裡底群島、新喀裡多尼亞),這三家出產的金槍魚罐頭也是一絕。
昊菁皇帝幫南地諸國建立罐頭廠,每年再采購一大批,就算是對他們的扶貧了。
大明沿海地區也盛產海鮮,但帝王蟹是絕跡的,金槍魚也隻有在南部水域才有一些。
總的來說,帶殼的海鮮,味道基本遜於遼東特產——蝲蛄!
魚類裡也就是石斑魚等少數魚類的肉質口感可以與金槍魚相比。
想吃真正的海鮮,那就得常年住在三亞那邊才行。
在北方,吃盆海螺、鮑魚、皮皮蝦、大黃魚的亂燉,這就算是過年了……
大明艦隊主力沒啥特殊情況,昊菁皇帝都允許其在冬訓時進駐三亞基地。
一方麵是避免被低溫影響,保持全年的戰鬥力。
另一方麵則是給下麵找個進補的機會,一年三個月讓大夥吃到便宜的海鮮。
五六萬水兵進駐三亞基地,可是養活了周遭一群農戶和漁夫,連賣水果的都發了。
在瓊州那邊,新鮮水果和海鮮比罐頭還便宜,這算是最大的實惠了。
為了讓大明的大部分內陸百姓都可以吃到海鮮罐頭,昊菁皇帝之前還下令對造船廠進行補貼。
不是倒搭錢,而是貸款,也就是造船廠隻要接了訂單,便可以向銀行申請貸款,等交付船隻之後,再進行還款。
哪怕是建造小型蒸汽漁船,周期也要一年之久。
前期船廠自己沒有足夠資金的話,就算有接到訂單,也不敢買大量的原材料。
買家隻需要支付三成到五成的貨款即可,其餘部分都是在領船的時候才會結清。
原因很簡單,很多買家也是缺乏資金,更有人是用家產來抵押辦的貸款。
對外貿易的蓬勃發展讓大量海商見到了賺錢的機會,後來連漁夫都加入了這個行列。
一個漁夫是肯定不行的,十幾、二十來個人合夥就可以了湊錢買艘漁船了。
錢不夠,自己的貸款資格也不夠,還是有辦法能湊到足夠多的錢來買船。
一來就是借高利貸,二來就是找飯館酒樓的老板合作。
前者的年利率不得高於百分之三十,否則不被大明律保護。
後者與漁夫的合作方式也很簡單,那就是漁夫向對方供應海鮮。
隻要船不沉,該酒樓就能持續獲得廉價的海鮮,自家供貨也省去了搶不著市場上好貨的可能。
如若出海運氣上佳,能夠拖回來一條鯨魚,那就等於一次償還完半條船的貸款了……
促使漁夫能夠鋌而走險的原因還有一個,那就是大明的煤價很低。
尤其是每天都有數百艘船隻從兩淮煤礦運煤,一部分去往南都等地,另一部分則去往舟山。
舟山的定海是漁船船主買煤的主要市場之一,漁船在撈到好貨之後,便可先放進冰櫃裡,然後直接去往錢塘,供應那邊的酒樓。
撈到的若是都是些普通貨,則可供應給鎮海或者定海的罐頭廠。
得益於馬鞍山的鐵礦,江浙一帶的鐵皮加工都極其發達,罐頭廠也就因此受益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北方又兩大倚仗,一個是遼東本溪鐵礦,另外一個則是泡菜東北部的茂山鐵礦。
後者光是露天開采部分的儲量就高達十億噸,含鐵量在百分之五十以上,屬於高品位鐵礦。
用易貨的方式來換取成船的鐵礦石,就成了昊菁皇帝的首選,因為對方的開采成本更低。
泡菜一方也為能有大明皇帝看上眼的土特產而歡呼鼓舞,激動地進行了三天三夜的慶祝。
此前聽說大明皇帝要選美,泡菜上下還精挑細選了一批美女。
等到了大明這邊,就被冷落在一旁了,因為身材不合乎大明皇帝的要求。
等查明真相之後,泡菜高層又搜索了本土的各種合乎規格的美女送到了北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