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泡菜此前的經濟很差,很多基礎設施與重大項目都是最近二十年才陸續建起來的。
加上高層悉數照抄大明作業,以及任勞任怨的普通百姓勤勞肯乾。
使得泡菜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根據昊菁皇帝對其稅收的估算。
應該達到每年百分之二十五左右的經濟增速,幾乎堪稱是亞洲第一。
即使是大明帝國,經濟年均增長也隻有不到百分之二十。
沿海城市與內陸的各省省會的經濟發展狀況倒是很好,拖後腿就是沒通鐵路,航運又不便的內陸山區。
昊菁皇帝提高城市人口的年收入的方法很簡單,隻要百姓們進工廠加點班,多賺百分之二十是很容易的事情。
不願意進城的農戶就靠著自家的一畝三分地,想在短時間內提高收入,除非種對了市麵上賣得好的作物,否則勢比登天。
這也是昊菁皇帝下令人口多的內陸省份,都要大力移瑉的主要原因,留在老家,再過二十年,這些農戶也富裕不起來。
換個地方種地,也不不需要啥手藝,自家所擁有的土地可以達到五六百畝,甚至上千畝之多,農戶想不富裕都很難。
移瑉的重點就是擁有十畝地以下的貧農,移瑉一方麵是快速消化新屬地,另一方麵也是在準確扶貧。
昊菁皇帝認為,大明帝國要想儘快成為領先於世界的發達國家,一個硬性指標就是實現“三有”!
對於第一產業,要求農戶都有百畝以上的土地,一戶人家最好擁有上千畝,變成私人農場。
隻要農戶擁有的土地足夠多,收獲就足夠多,在前期大幅度減免農稅的情況,脫離貧困就是兩三年的事情。
他們因土地而貧窮,也應該因土地而變得富裕起來。
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沒規定過農戶不能變成地主。
失地的地主就是佃戶,地多的農戶其實就是地主。
跟太祖皇帝一樣,昊菁皇帝認為農業為固國之本。
朝廷要想府庫充裕,前提條件就是農戶要吃飽。
農戶吃不飽,甚至餓肚子,不光會直接影響歲入,還會導致大規模叛亂。
反之,連最窮的農戶都變得富裕起來,大明帝國沒理由不便得更加強盛。
移瑉也是為朝廷減輕負擔,在本土,北方容易發生旱災,南方經常發生水災。
風調雨順還好,天災頻繁的時候,歲入的那點糧食還不夠賑災的。
讓貧農去屬地種地,朝廷的負擔也就大幅度減輕了,道理跟藩王移藩海外是一樣的。
理論上東南西北四塊地盤是任君挑選的,不過移瑉北地的占總數的六成左右,其次是南地澳洲占是三成多。
東地太遠,還有張天寶一夥,百姓們自認為都是良瑉,不願意與流寇的後代同流合汙,心裡有抵觸情緒。
西地是鎮海王的地盤,聽上去很不正規,儘管鄭成功是皇帝的門徒,然而那邊福建人太多,不會閩語的話,很難聽懂鄰居的話。
去南地的話,首選落腳點就是氣候最為宜人的澳洲東海岸,然後是四季分明的南澳。
東印度群島的蘇門答臘島與爪哇島反而去的人很少,因為全年濕熱,就跟蒸桑拿差不多。
包括兩淮的農戶,幾乎都願意去北地。就算冷一些,也不用擔心染上熱帶病。
即便到了十七世紀晚期,熱帶病如痢疾、瘧疾、霍亂、黃熱病、登革熱,那就是能讓人聞風喪膽的病症。
這也是昊菁皇帝拒絕派兵進攻印度的主要原因,再強大的王師,也扛不住一杯接一杯的恒河水……
十九世紀初,霍亂大流行的發源地就是恒河三角洲!
直接導致吃到印度的大英帝國都城遭到霍亂的橫掃,連衛生條件較好的富人區的平均壽命也隻有四十五歲!
然後霍亂一鼓作氣,橫掃整個歐洲,甚至抵達美國東海岸。
三哥有恒河水護體,大明王師沒這個特長,隻能退避三舍。
昊菁皇帝也不打算把從印度刮地皮得來的錢,最後都用在防疫上麵。
之所以此前隻是派了少量王師去東印度群島作戰,就是害怕熱帶病傳染全軍。
士兵大規模生病就等於成建製的喪失戰鬥力,甚至於朝廷需要撥發巨額撫恤金。
對於東印度群島,昊菁皇帝允許不直接消化,近期僅僅開發礦場與沿海地區。
主要是從當地收獲煤炭、石油、森林、漁業、香料這五樣資源,餘下都當作恩賜,送給土著們享用好了。
去東印度群島定居或經商的,可以享受稅費前五年全免,後五年減半的待遇。
這個標準還是比北地十年全免、十年兩成要差,因為東印度群島便於海運,北地則不然。
沒有足夠好的優惠條件,農戶也不願意去一年有五個月是冬天的北地定居。
這種很是糟糕的氣候,長江以南的百姓有很多都難以堅持,兩淮的人倒是還能適應。
前年淮河發了一次洪水,導致北直隸中北部全都被淹了。
讓還有戀家情懷的農戶也不得不放棄了自己的土地,轉而去了北地。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北地雖然氣候不佳,但少發洪水,少收些莊稼總比都被大水給衝走了要好得多。
那些個膽子大的,敢先走出去,闖天下的家夥,等到迎來了自己的老鄉,也就被官員自動提拔為村長了。
這就算是他們率先響應朝廷號召的好處,往後先聽朝廷命令之人,仍舊能得到極大的好處。
那些個沒娶到大洋馬的單身漢變成村長之後,便有機會對後到這裡的村花下手了……
這時候,家裡有個女娃,特彆是長得還算俊秀的女娃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
昊菁皇帝一直強調男女平等,很多人都不理解。
直到到了北地之後,這才發現,的確是這樣。
生男娃有好處,生女娃也有好處。
家裡有個不算醜且智力正常,身體沒大病的女娃,到了北地,一家人就不愁生活了。
隻要超過十二歲,還沒定親,那就可以被村長直接娶走了。
一般還都是正房,算是正二八經的村長夫人了。
娘家人的地位也因此而被一下子提高了一大截。
對村級單位,大明有兩種模式。
一種是當地之前一個人沒有,直接來了一百戶人家,便由每家的戶主進行投票,得票多者可為村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