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明正在進行工業化,城市,特彆是富裕地區的大城市是工業化進程的火車頭。
所以《世界月刊》第二期的內容也有了,那就是大明城市top20!
第一期由於弄了個國家和地區top20排行榜,引起了巨大的轟動和反響。
直接證據就是在零售價高達兩銀幣的情況下,銷量超過五十萬冊。
刨去成本與兩成稅費,還能讓傳媒集團直接進賬五十多萬銀幣。
昊菁皇帝的姑姑與姑父是傳媒集團的大股東,他們的孫子孫女要結婚。
作為長輩,也沒啥可給的,發紅包就免了,朱慈烺直接出了這麼個主意。
光是top20排行榜,少說也能做十期。
第一期是國家和地區,第二期是城市,第三期是各府,第四期是公司,第五期是富豪。
第六期安排各國元首上陣,第七一堆曆史上的強大帝國。
第八期用世界各地的寶藏撐場麵,第九期是世界各地的奇跡,第十期介紹地球曆史。
十期做下來,累計能讓姑姑兩口子分到近百萬利潤,這就是天大的紅包了。
得益於第一期所創造出來的良好口碑,第二期的銷量高達七十多萬本。
尤其是入選排行榜前二十的城市,報館已經在高人的指點下專門對其進行大力銷售。
這就等於是當地官吏的業績,同時也給城市做了廣告,可以當作名片來使用。
高居榜首的自然是經過朱慈烺苦心經營了四十多年的北都,這還不能排第一就沒天理了。
第二則是曾在甩鍋爹治下的南都,得益於陪都和備份的身份特征,加之甩鍋爹當年特意抄作業,南都在諸多方麵都等於是北都的微縮版。
位居季軍的城市不是江都揚州)或錢塘杭州),而是位於太湖附近的長洲蘇州)。
得益於紡織業的高度發達,掌握著高端布料生產的長洲實現了對江都的反超。
錢塘是整個大明最大的茶葉交易集散地,行業地位跟尤擅絲綢的長洲相當。
時至今日,絲綢與茶葉仍舊是大明帝國的主要出口商品之一。
排在第五則是曾經風光無限的江都,該地有兩大特產——鹽商與瘦馬!
隨著海鹽的崛起,兩淮鹽商便風光不在了。
一部分轉作其他生意,一部分則早已經營起了海鹽。
鹽工們及其家眷則被坐鎮淮安的史可法弄到了山東,繼續從事老本行,而且收入更高。
如此一來,鹽商的收入不能與往昔相比,瘦馬的行情也就急轉直下了。
好在整個大明的風尚還是沒有跑偏,儘管皇帝的喜好剛好相反。
其中有一些個人喜好的因素,也有些人故意跟某皇帝的唱反調。
皇帝喜歡肥馬,他們就喜歡瘦馬,而且不斷叮囑自己,必須堅持喜歡下去……
往後的第六名,終於出現一座北方城市——天津!
南都、長洲、錢塘、江都,這四座長三角城市,被北方地區的一些人稱為江南四霸。
人家天生地段好,這是沒辦法的事情。
天津依托進出口工業與造船業,總算混到了第六名。
在北方城市裡位居第二,僅次於北都,這已經算是殊為不易了。
這基本是沾了北都的光,要不是天津死死卡住北都的出海口的好位置,估計連這份榜單的前十都進不去。
北方第三是冬季的不凍港蓬萊,榜單排名第七,城市特點與天津相類似。
天津算是春夏秋三季的港口,蓬萊則主打冬季進出口業務。
第八依舊是南直隸鬆江府的華亭,說明江南的發達是顯而易見的。
前十末尾則是兩座華南地區的城市——廣州與廈門,後者還多虧了鄭芝龍在當地經營多年。
第十一到第二十的排名則是晉江泉州)、大同、山陽淮安)、長安、武漢武昌府與漢陽府已經合並)、成都、青島、武進常州)、保定、沈陽。
前二十裡麵,南直隸就占了五座城市南、蘇、揚、淮、常),占了四分之一的份額,其經濟發達程度可見一斑。
北直隸有三座北、津、保),看著也不少,其實就是北都拚命拉著天津與保定,讓這兩個小兄弟彆掉隊。
西部的城市隻有長安入選,儘管陝西通過采油、挖礦以及鐵路的幫助,已經徹底告彆了朝廷賑濟。
其經濟實力仍舊大幅度落後畿輔地區,更彆說幾乎快要組團起飛的江南一帶了。
陝西含檸夏,其實就四個地方算是比較富裕。
其一是延長油田,其二是榆林與神府煤礦,其三是長安。
運油的與挖礦的有錢之後,不願意背井離鄉去北都定居的,都會選擇在長安落腳。
故而在外人看來,長安的有錢人特彆多,甚至不亞於天津。
在昊菁皇帝看來,以後陝西境內出現大型城市也是可能的。
隻要解決了交通與水源,依托豐富的自然資源,那就沒什麼大問題。
長安與北都,可以看作是北方發展的龍尾與龍頭。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龍尾的經濟實力可以比不過江南四霸,但龍頭必須比得過,而且還要甩開他們。
南直隸的五座城市的人口總和與北都不相上下,經濟總量也相差無幾。
江南地區雖然是畝產較高的水田,由於人口稠密,人均耕地麵積是非常有限的。
那些不打算移居南地或者北地的農戶,就隻能選擇進城打工。
這就導致了南直隸的諸多大城的城市化速度也是非常之快的。
隻是在城市建築上,短時間內還是明式風格,沒有像北都新城這邊改變的非常迅速。
除了南都之外,其餘四座城市幾乎都是主打輕工業。
北都的產業結構與南都相類似,走得都是輕重工相結合的路線。
天津、蓬萊、青島、廈門、旅順這五地則是重工業與貿易相結合的路線。
各地的特長不同,故而產業結構也就不能一概而論。
輕工業與貿易相結合的典型例子就是錢塘,絲綢、瓷器、茶葉,都可以從這裡直接出口。
類似錢塘的沿海城市有很多,譬如廣州、水嘉溫州)、晉江等地都是如此。
內陸的成都、重慶、武漢走地都是這個路子,目前也隻有這條路適合它們來走。
發展重工業,昊菁皇帝當然傾向於資源豐富,且能通過鐵路運輸原材料的北方地區。
南方水網密布,自然更適合發展輕工業,也便於將輕工產品迅速裝船出口。
每座城市的介紹與點評占據二十頁紙,二十座城市的點評總計就是四百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