迄今為止,在得不到任何外界幫助的情況下,英國皇家海軍仍舊在使用風帆戰艦作為主力艦。
隻是為了應對強度日益提升的海戰需要,把木製戰艦外殼包上了一層鐵皮,動力還是一堆風帆。
原因是蒸汽機雖然造出來了,而且是仿製法國的款式。
但由於故障過於頻繁,法國也拒絕提供成品的船用蒸汽機。
導致英國的蒸汽戰艦一直無法下水,獲得鐵甲艦技術就更彆提了。
查理二世曾讓外交大臣佩皮斯向路易十四尋求幫助,並願意以糧食與珍寶作為回報。
對方的反應僅僅是外交形式的答複,借用明帝國禁止法國對第三方輸出技術或成品,婉言謝絕了英國的請求。
路易十四認為即使英國搬到了北美,國力遭到了嚴重削弱,可仍舊會對法屬北美造成嚴重威脅。
對法國,及他本人,這都是不可接受的!
英國海軍曾經對西班牙商船進行過海盜式的劫掠,法國可不想重蹈覆轍。
從法屬美洲,不論是魁北克還是加勒比,通往法國本土的航線,都可能遭到英軍艦船的偷襲。
所以英國想要獲得船用蒸汽機技術,在路易十四這裡是不可能的!
萬一同意了,英國人又從其他渠道獲得了鐵甲艦的建造技術。
屆時,法國豈不是自找麻煩?
路易十四還不想被威廉二世在私下說成是個史無前例的智障……
鐵甲艦的建造技術在當時是被嚴格保密的,任何泄密者都會遭到嚴懲。
真逮到某個白癡的話,路易十四不介意將穿刺、劈砍、拉拽、炙烤、油炸等先進技藝用在其身上!
西方的酷刑一點都不比東方少,早在提比略、卡裡古拉、尼祿的羅馬帝國時期,早就聞名遐邇了!
沒辦法,英國隻能走自主創新的路線,大力發展包鐵戰艦。
可包鐵戰艦終究不是鐵甲艦,隻是給風帆戰艦稍微裝修了一番。
好處是在提高戰艦防禦力的同時,還可以少裝一些壓艙石……
然而在實彈射擊之後,布萊克與蒙克等人都是愁眉不展的樣子。
鐵皮完全無法抵擋重炮的近距離射擊,換成鐵板的話,戰艦就超重了。
眾人集思廣益了好幾年,最後弄出來一個折中方案。
即戰艦舯部使用鐵板,首尾使用鐵皮,這算是重點防護措施。
既然全麵防護已經不可能了,隻能走重點防護的路線了。
好歹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風帆戰機的抗打擊能力。
如果對方攻擊艦首獲艦尾,那就可以向頭頂那位祈禱了……
往好處想想,現在根本沒錢大規模建造鐵甲艦。
隻下水一兩艘的話,根本不解決問題。
於是,十幾年來,曆經三任艦隊司令,英國皇家海軍努力升級到了全員包鐵艦!
但在新鹿特丹弗吉尼亞比奇),這種“英式鐵甲艦”遭到了正品行貨的集火爆擊……
鄭成功率軍登陸北美的時間比揭暄晚了半年多,主要是要先處理好南非的事情。
南非很好處理,該占的地盤,除了最內陸的一些地方之外,基本上都已經拿下了。
鄭氏艦隊赴北大西洋作戰當然沒問題,關鍵是得抽調陸軍赴北美作戰,時間還不會短。
當地的事情均由鄭芝龍來負責,一票老兄弟在服用仙藥之後,多少還能撐個十年八年的。
鄭成功帶著自己同輩人,鄭舉、鄭紹、鄭家騏、鄭拔選、鄭廣英、鄭州英、鄭勝英等人出征。
隨艦隊北上的有三萬士兵,包括一萬陸戰隊和兩萬陸軍官兵。
軍餉與糧食均由鄭氏自行負責,武器彈藥以及藥品與被服帳篷等,由某尊師來承擔。
也就是說,某門徒出錢、出糧、出人,某尊師負責剩下的軍需物資。
鄭氏上下願意配合昊菁皇帝的軍事行動,一方麵是由於采礦實在太過賺錢,加上仙藥的作用,現在沒人敢自覺後路。
另一方麵,則是還要依靠從本土運來的各種產品過活,西地或稱“閩國”的工業化還在起步階段。
再有就是非洲這邊的土著的戰鬥力實在不敢恭維,除了祖魯戰士還算那麼回事之外,其他部落武裝的戰鬥力比野獸好不到哪去……
以前某尊師對鄭成功說提及的若無外患,鄭軍戰鬥力將逐步下滑的情況,之前已經露出端倪了。
由於敵人太不經打,各部均出現了懶散懈怠之狀,甚至還發生了被使用冷兵器的敵人偷襲得手的事情。
現在可不是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時候,鄭氏以及上百萬老鄉們在新家園的事業剛起步,決計不能允許出現半道崩猝的情況。
保持戰鬥力最佳的方法就是持續進行高強度的實戰,不認真就得被敵人打死,故而北美就是鄭成功眼裡最佳戰場了。
赴北美作戰的部隊,全員裝備了彈匣式步槍,每人還獲得一支左輪短銃用來防身,手榴彈更是必備的武器。
這些都是不需要鄭成功花錢的,某尊師一次就送了他兩千挺機槍、五萬支彈匣式步槍和同樣數量的左輪短銃,兩千具火箭筒和四萬枚火箭彈,以及一百萬顆手榴彈。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重武器方麵,運抵南非的飛機有五百架、第三代蒸汽坦克五百輛,後膛重炮一百二十門,飛毛腿導彈一千枚。
迫擊炮這玩意,鄭成功完全可以自己做,利用南非的礦場,想做多少都可以。
作為回報,師徒二人早就計劃好了,地盤歸尊師,上麵的人可以讓徒兒帶走。
不是南非缺人麼?
這下不用將俘虜回到本土或南洋礦場了,直接去南非挖礦就行了。
尤其是膚白貌美的英國女人,剛好可以用來犒軍。
軍中的那些單身漢,不是渴望有個女人麼?
這下好了,打仗、騎馬兩不誤!
鄭成功本來還想在明年三四月份再登陸北美,可那就比在西海岸作戰的揭暄晚太多了。
此前在北都時,鄭成功還問過揭暄,當年為何同意威廉三世的提議,讓查理二世有更多的時間遷走子瑉。
揭暄解釋了原因,很簡單,留在英國,那就得由三國來瓜分,大明可能還得排在法國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