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用北美屬地換購了五級鐵甲艦與四級鐵甲艦各四艘,然而法國在美洲仍然占有加勒比和南美洲北部地區。
麵積比整個美洲屬地還大的西非也已經成為了法蘭西的海外屬地,除此之外還有印度西部地區。
不出意外的話,雄心勃勃的路易十四在稱霸歐洲的同時,將努力經營好這三塊物產豐富的海外屬地。
即便是相對貧瘠的西非也有豐富的物產,那就是石油與奴隸,二者都是黑色的……
為此,柯爾貝為歐皇製定了一個四四艦隊計劃。
即在一七零零年,法國海軍將擁有四艘五級鐵甲艦、四艘四級鐵甲艦、九艘三級鐵甲艦含自建的八艘)、四十八艘二級鐵甲艦、三十六艘一級鐵甲艦。
超過擁有四艘四級鐵甲艦、二十艘三級鐵甲艦、六十艘一級鐵甲艦的荷蘭海軍,穩居世界第二的位置。
路易十四在凡爾賽宮時不會想到,遠在利馬的新印加皇帝波洛也製定了一個海軍發展計劃。
那就是到一七零零年,帝國海軍將擁有兩艘五級鐵甲艦、兩艘四級鐵甲艦、十艘三級鐵甲艦,二級與一級鐵甲艦各二十艘。
帝國擁有蜿蜒曲折的海岸線,而且瀕臨太平洋與大西洋,建立一支實力強大的海軍是必要且必須的。
更重要的是,朱慈烺也願意幫助波洛,一方麵對印加海軍官兵進行培訓,另一方麵則將半新或者二手鐵甲艦以友情價出售給對方。
尤其是這個幫扶計劃也得到了鎮海王鄭芝龍的同意,他那邊也有大量艦齡比較大的二手鐵甲艦等待出售。
下家主要就是新印加帝國與奧斯曼帝國,後者對主力艦的需求並不大,也就是易卜拉欣用來裝點門麵的旗艦而已。
前者則是的確想要在南美地區有所作為,不但要成為整個南美陸地麵積最大的國家,還要獲得該地區的製海權。
跟後趙的建立者石虎一樣,波洛也是奴隸出身,但由於有了朱慈烺的善意引導,在登基之後也就沒那麼殘暴。
隻要是本國照章納稅的百姓,都可以過上吃飽穿暖的生活,這就是與此前的西班牙人最大的不同之處。
也是處於這點,波洛得到了底層百姓的一致擁護。
至於收買上層就更容易了,分給他們一些土地和礦場的股份,他們便不會反對波洛了。
明智的是,波洛在登基之後,也沒有過河拆橋,明軍顧問團一直在利馬的軍事基地裡駐紮。
一方麵負責培訓帝國士兵,另一方麵也是幫助波洛以防萬一。
波洛深知,自己這個皇位與大明帝國的鼎力支持與密不可分的。
在登基之後,自己也不是明帝國的傀儡,而是握有實權的真正主宰著。
不利令智昏的情況,波洛就不會終止與明帝國的戰略合作。
也隻有跟明帝國合作,自己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用硝石和銅來換取明帝國的各種特產,源源不斷的鐵甲艦就是這麼獲得的。
等意識到新印加帝國海軍正在南美地區快速崛起,路易十四即便是羨慕妒忌也無濟於事。
對方的發展方式與法蘭西帝國截然不同,更不使用於本國。
好在本國海軍的發展比較早,得益於黎塞留、馬薩林、柯爾貝這三位能臣。
就算現在對方奮起直追,要達到法國海軍一七零零年的實力,至少要等到一七二零年才能成功。
法國海軍領先新印加海軍二十年,大明海軍則領先法國海軍五十年!
到一七零二年第十一批次造艦計劃結束,不算賣給鄭芝龍以及其他國家的主力艦。
大明海軍將擁有兩艘國王、十六艘布呂歇爾、二十八俾斯麥、四十艘定遠、九十四艘吉野,以及兩艘布呂歇爾航母、一艘俾斯麥航母。
來遠與致遠就沒必要計算了,它們就算是近海與內河艦隊的主力了。
除此之外,朱慈烺還下令建造了一堆五百至一千噸及小型鐵甲艦艇。
專門用來巡防內河以及海島地區用的,經濟性比用大艦要劃算得多。
主力艦隊便是朱慈烺努力了五十年時間,給大明帝國攢下的家底。
哪怕從一七零零年開始,大明海軍原地踏步,一艘主力艦都不采購。
世界其他國家的海軍想要迎頭趕上,用五十年的時間恐怕也難以企及。
朱慈烺相信十二年後的第三次閱艦式,才是讓全世界感到震驚的活動!
眼下為此付出的代價更是十分巨大,每年造艦的費用便高達五千萬銀幣。
好在最快十年之後,就有人上門報銷一部分費用了,譬如來自南美的某位皇帝……
第十批次建造的十二艘六級鐵甲艦布呂歇爾計劃在一六九五年下水,之後完成試航。
鄭芝龍已經斥資一億銀幣采購了四艘,單價兩千五百萬,這算是超級友情價了。
每艘布呂歇爾的造價預計將超過一千八百萬銀幣,朱慈烺也不忍心讓造船廠虧損。
國際市場的售價便定在三億五千萬銀幣,這幾乎是無人問津的價錢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朱慈烺要做的就是這樣,大家都知道對方買不起,心裡就平衡多了。
等滿載排水量接近兩萬九千噸的七級鐵甲艦“國王”麵世,那朱慈烺就可以名正言順地標價五億銀幣一艘了!
覺得太貴完全可以不買,彆一邊埋怨太貴,一邊又心癢難耐地想買一艘嘗嘗!
您要是蜣螂,那好吃的東西還真不貴……
無非是由於蒸汽機比較拉跨,導致吉野的最高航速才十節,定遠的後期型在換成新式蒸汽機後,能達到十二節。
俾斯麥好一些,極速可以跑到十四節。
被朱慈烺寄予厚望的布呂歇爾,預計最高航速能在十五六節左右。
國王由於排水量太大,即使安裝了體積龐大的動力係統,也就能跑十七八節。
當然,即使是航速最慢的吉野,也是敵國各種風帆艦船的夢魘!
一萬五千噸的布呂歇爾在海上就是毀天滅地般的存在,等國王耀世而出,那結果就不可想象了……
“拜恩”級戰列艦是“國王”的次代,但排水量就比後者高四千噸而已,屬於比較雞肋的存在。
故而朱慈烺更傾向於建造第二代“沙恩霍斯特”,也是就是一九三五年版那款戰列巡洋艦,滿載排水量三萬七千噸。
之後便是五萬噸級的“俾斯麥”,以及六萬兩千噸的“興登堡”級戰列艦h39版。
以現有的條件和技術,當然造不了這三種主力艦。
“沙恩霍斯特”預計將在一七二零年左右開工,“興登堡”級戰列艦完工將是一七五零年以後的事情了。
屆時大明造船廠即使造不出“興登堡”,也能讓“俾斯麥”下水服役。
在有圖紙的情況下,用五十年時間攻堅五萬噸級主力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