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正式開打之前,還有一件要緊事,那就是發行總額為兩億銀幣的國債。
由於法國與奧斯曼均為明帝國的盟友,明帝國不方便公開表明傾向性的態度。
然而鑒於與路易十四多年來保持的私人關係,昊菁皇帝決定自掏腰包。
購買高達五千萬銀幣的法國國債,用來表示對歐皇的鼎力支持。
這給了路易十四莫大的鼓勵,因為對方開出的條件相當優厚。
三年內開始還款即可,每年僅需償還百分之十,總利息僅為百分之二十。
也就是說,向明帝國借貸五千萬銀幣,到期僅需連本帶利償還六千萬即可。
年息低至百分之二,這算是證明了雙皇之間的私人友誼在關鍵時刻還是很靠譜的……
即便如此,路易十四也不打算還錢,而是計劃用俘虜來充抵借款。
僅用了半個月的時間,五千萬銀幣便通過鐵路運抵波羅堡。
柯爾貝親自帶著艦隊前去查驗,當麵核實無誤後裝船運回法國本土。
路易十四見到成箱子的銀幣真的出現在自己眼前之後,感覺極其亢奮。
這就等於得到了支撐五十萬大軍作戰的一年的軍餉,自己再讓柯爾貝籌措一年的,基本上就夠用了。
按照法國高層的預期,發生在中歐地區的決戰耗時也就在半年到兩年之間,時間不會太長。
是役打地就是決定歐洲命運與未來的決戰,不會拖拖拉拉地進行。
法軍將出動至少三十萬主力與二十萬預備役部隊,基本上都是精銳。
由久經沙場的蒂雷納元帥全權負責,幾位在明帝國學習過的元帥輔佐蒂雷納。
動用超過五千輛蒸汽坦克、一千門重炮、五百架飛機,進行地毯式平推進攻。
從整個計劃與己方的準備來看,路易十四並不認為有明顯的漏洞。
要說缺陷,也是在利奧波德那邊。
法國如果能夠早接入中歐戰爭十年的話,神聖羅馬帝國與波立的聯軍或許還沒這麼爛。
利奧波德大概能糾集約五十萬人,索彆斯基可以湊出十萬。
兵力看著倒是不少,但質量完全無法與法軍相提並論。
蒂雷納元帥認為他們缺少重武器,還沒經過嚴格訓練,無法確保戰場的紀律,實際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這六十萬人的戰鬥力,也就相當於十萬法軍而已。
攤上這種盟友,路易十四隻能自認倒黴。
丹麥早就被瑞典打殘了,此前派出數萬人參加了利奧波德的反攻行動。
結果被清軍騎兵打得潰不成軍,累計派出的十萬人,最後隻有兩萬左右得以回家。
荷蘭已經明確表示會遵守軍事同盟條約,不會派兵南下參戰,瑞典的反應亦是如此。
礙於歐皇的麵子,跟丹麥一樣,兩國均無償支援了五百門火炮、兩萬支燧發槍、十萬顆手榴彈。
在得到了這三筆援助,加上法國的那份之後,利奧波德麾下的人馬才得以煥然一新,否則都不具備多少戰鬥力。
對於這個糟爛盟友,蒂雷納額外向路易十四提出了一個要求,那就是希望皇帝陛下向利奧波德建議。
哪怕聯軍在戰場上發生潰敗,也不要向法軍這邊跑,不然會衝垮法軍。
在特殊時刻,為了確保自身安全,蒂雷納就得下令部隊向盟友的殘兵敗將開火了。
你們就算是被擊敗了,愛跑哪去就去哪!
總之不能往自己這邊跑,不然休怪自己對你們不客氣!
蒂雷納參加過昊菁皇帝的數次北伐行動,深知潰兵部隊給己方帶來的危害。
當年聯軍出關與韃靼人作戰時,也是以方陣禦敵。
任何一個方陣的將領沒有得到上麵的命令,都不得營救臨近的方陣,以免被潰兵所殃及。
現在不是當年了,可韃靼騎兵集群在野外仍然具有極其強大的突擊能力。
想讓敵人的騎兵集群失去突擊能力,前提是己方裝備足夠多的機槍與速射炮。
明軍單兵都是彈匣式步槍與機槍,能夠保證在所有方向上輸出強大的火力。
哪怕沒有多少坦克與重炮支援,也能抵擋住數量三四倍於己方的敵騎突擊。
法軍如今剛完成第一批次,約十萬人的左輪步槍的換裝。
從明帝國引進的機槍總計才一千挺,加上授權製造的一千五百挺。
等於每一百人才能分到一挺機槍,與明帝國的陸軍步兵火力相差了兩個檔次。
人家每個步兵班都擁有一挺機槍,其他士兵還裝備了彈匣式步槍。
在海外作戰的部隊,人均一把彈匣式步槍和一支左輪短銃。
每輛坦克上都裝備了一挺機槍,無形之中又提高了輸出火力水平。
由於兩國在財力方麵的巨大差距,法軍想要實現與明軍同步的換裝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唯一能讓蒂雷納感到放心的就是坦克部隊,這是己方抵消掉韃靼騎兵優勢的製勝秘訣。
能一次投入五千輛坦克的話,就能遏製大約二三十萬敵軍騎兵的突擊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剩下的由炮兵、步兵與空軍戰鬥機聯手解決,似乎就不是太大的難事了。
怕就怕在打開之後,清軍騎兵集群迅速衝垮利奧波德的聯軍部隊。
然後放棄追擊這些潰兵,反而與奧軍一道夾擊法軍。
這並非是不可能發生的事情,蒂雷納認為是極有可能發生的事情。
奧軍也從明帝國手裡購買了大量重武器,火力甚至隱隱比法軍還要高一些。
他們在布達佩斯與維也納均與聯軍交鋒過,而且連續四次取勝。
發生這種情況,即使己方最終能夠取勝,恐怕也會是一場付出慘重傷亡的勝利。
維也納城到目前為止還沒失守,可是在清軍騎兵不斷向西,深入奧地利與神聖羅馬帝國腹地劫掠之後。
該城是否需要繼續固守就存疑了,守軍並不具備與對方打野戰的能力,基本上出城便會被殲滅。
路易十四決定在一六九四年開春,便讓蒂雷納率領五十萬法軍東進,尋找機會,重創清軍。
蒂雷納在冥思苦想之後,決定采取一個較為委婉的戰術。
那就是法軍主力先在施瓦本山以南、博登湖以東、阿爾卑斯山以北一帶設伏,看看清軍是否能夠上鉤。
這是蒂雷納考慮到清軍奔襲一向不會與奧軍協同,屬於吃獨食的一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