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達目的地時,盛京位於第聶伯河東岸的部分,幾乎已經被狗蠻子的炮火給夷平了。
原本遍布於河麵上的大清艦船,如今就隻剩下星星點點的幾十艘了。
它們也沒能逃脫飛天邪物的攻擊,光是肉眼可見的數量,估計便高達上百。
從第一軍抵達盛京外圍至今,大明空軍及路航部隊所取得的戰果可謂輝煌。
擊沉敵軍艦船高達三百餘艘,摧毀炮位上百個,斃傷岸上敵兵數量高達五萬餘人。
攻擊的目標主要是艦船和炮位,不然殺傷辮子兵的數量可以輕鬆翻番。
楊展要搶在六分月雨季到來之前,利用五月份的枯水期,便讓部隊強渡第聶伯河。
沒著急的原因就是氣溫較低,河水太涼,士兵一旦落水,恐怕就難以存活了。
參加南下作戰行動的所有明軍官兵均已接受了遊泳訓練,狗刨半小時是完全沒問題的。
早有一點,那就是目前的水位還達不到楊展的預期標準,他還希望水位能再降低一些。
這就是在賭運氣,賭今年春夏之際是天乾物燥為主。
反之,那就算是天不遂人意了……
若是在中遊淺水區強渡第聶伯河的第二軍能夠登陸之後,迅速北上的話,也可以參加圍攻盛京的戰鬥。
還有一個方法,在大明王師控製了亞速海之後,可以利用在當地組裝好的小型鐵甲艦,從黑海的第聶伯河河口逆流而上。
辦法是比較麻煩,但算是最為妥當的做法,之後己方就可以完全控製第聶伯河,並確保將陸軍送到對岸去了。
通過特種兵的下水偵察,盛京段的河水深度可能在五至七米左右。
深到不算太深,但沒有船隻或者浮橋的話,裝甲部隊是肯定過不去的。
光憑步兵和特種兵,對付對岸的十餘萬狗韃子,還真可能出現危險。
楊展不怕打不下盛京,就怕打下來還要付出數萬人的傷亡。
回去無法向皇帝交代,畢竟自己的部隊占儘空中與火力優勢……
最主要的原因,現在撫恤金漲價了。
一個普通士兵戰死,朝廷還得賠五百銀幣!
士官、軍官、將領若是戰死沙場,其家眷獲得的撫恤金自然隻高不低。
陣亡一萬人,楊展傾家蕩產也賠不起,不得不小心謹慎起來。
往大了說,各部的戰損情況與最後的賞罰是直接掛鉤的。
往小了說,必須愛兵如子,否則士兵憑啥給主將賣命?
自打統兵打仗以來,昊菁皇帝從來就不提倡讓大明將士當炮灰去送命。
原因很簡單,願意聽話送命的往往都是精銳部隊。
先把自己的精銳部隊打光,然後指望一堆烏合之眾能戰勝辮子軍?
當年辮子軍入塞作戰,能夠橫行無忌,甚至攻取濟南城,俘虜德王,便是前車之鑒!
大明王師戰勝辮子的秘訣就是保存僅有的精銳部隊,儘可能用炮火與裝備優勢戰勝對方。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直白地說,一百名士兵的撫恤金能買多少航彈啊!
這麼多航彈投下去,至少能炸死炸傷上百狗韃子了吧?
從抵達第聶伯河畔開始,大明空軍投下的航彈已經超過上萬枚。
數量上挺嚇人,但從本土正在通過鐵路將武器彈藥成車皮地運往前線。
於此同時,返程的火車也能將這邊出戰的毛皮、礦石、木材,以及戰場上俘獲的俘虜運回去。
這就是當初昊菁皇帝執意修建成本更高的雙線鐵路的原因,有了這種線路之後,同時開啟雙向運輸也可以兩不耽誤。
在開戰之後,大量被運抵前線的鐵道兵便開始修建從庫爾斯克到蘇梅的鐵路,這條線路的最終的目標便是盛京!
所有原材料都是現成的,因為早就計劃好了。
戰前沒這麼做,就是擔心暴露己方的真實意圖。
庫爾斯克本身就有鐵礦和鋼鐵廠,枕木所用的樹木和砂石也準備妥當了。
工部與科學院估計在沿線地區不出現大的山嶺的情況下,最多十八個月就能建成從庫爾斯克到盛京的鐵路。
一旦鐵路建成通車,那就意味著軍需物資用一天的時間便可以運抵前線,狗韃子如何垂死掙紮都沒有意義了。
第聶伯河以東地區剛好是東歐平原的東部,大致上是沒有喀爾巴千山這樣的大型山脈阻擋的,修建距離不算長的鐵路理論上是沒有天然障礙的。
即使沒有鐵路,楊展所部的三板斧進攻戰術也讓清軍吃儘了苦頭,盛京就在眼前,他們又沒法後撤,隻能咬牙硬挺。
在西曆四月十日,負責中路突擊的第二軍已經有三個裝甲旅和兩個機步旅抵達了第聶伯河西岸。
但他們的渡河地點是青城,想要北上馳援第一軍,哪怕全速北上,也需要四五天時間。
除此之外,光有這五個旅還不夠用的,還要等待身後的騎兵和步兵部隊才行。
第二軍的軍長是林報國之子林建功,這次算是自家父子昔日的戰功換來了到這邊過把癮的機會。
既然去不了北美,能來參加南下行動也是好的,能搶到這麼好的差事,還是皇帝看在自己親爹的麵子上。
負責此次行動的五位主將的背景其實是很微妙的……
主帥也就是總督張煌言是皇帝的門徒,第一軍軍長楊展是皇帝直接提拔上來的。
第二軍軍長林建功是前勇衛營將領林報國之子,第三軍軍長張俊德是前近衛營將領張一龍之子。
第四軍,也就是負責卡爾梅克草原方向的部隊的指揮官是孫傳庭長子的二兒子孫世寧。
這就是說,五個人有天子門徒、有天子欽點、有武二代,也有文三代,幾乎湊齊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