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不將這一段段的鐵路連起來呢?
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兩廣鐵路,廣東投資占九成半,為啥不將鐵路修到粵北的曲江,而是修到了廣西的蒼梧呢?
原因就是往蒼梧修鐵路,沿途會經過佛山、肇慶、德慶等富裕地區,而且不需要翻山。
如此修鐵路可使成本降至最低,卻可利益利益最大化。
故而廣東當地,從巡撫到士紳,走積極支持將鐵路修到廣西去,反而反對往本省的曲江修。
再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方宗族勢力比北方大得多,修鐵路的阻力也就大很多。
修建乾線鐵路由朝廷掏錢,但需要征得當地宗族的同意,才能進行征地。
對於南方各地,某皇帝也懶得跟他們浪費時間。
隻要對方不反對朝廷的移瑉命令,那就不需要搭理他們了。
鑒於以後要搬家到位於鄂木斯克的新都城去,朱慈烺就不打算將南方各地的鐵路連為一體了,這樣剛好還能給朝廷省點錢。
某皇帝唯一不能容忍的就是當地反對朝廷的移瑉命令,誰敢反對,誰就得去挖礦!
多半礦區都位於關外,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算是變相移瑉了……
移瑉有三個等級,上等是自願遷移。
即百姓自己主動申請遷移到本土以外的地方去定居,這種移瑉享受的待遇最高,可以選擇任何一個海外屬地,並可隨意挑選符合自己心意的土地類型。
有林地、耕地可選,先到之人能選到氣候宜人,且靠近河流,便於灌溉的沃土。
有錢的話,甚至可以自己買個湖來釣魚玩……
中等就是由朝廷下達命令,遷走全縣的百姓。
這種移瑉就是被指定地點定居了,沒法挑選大地盤,但可以選擇屬於自家的小地盤。
待遇比前者略遜,不過也完全能夠讓家家戶戶都滿意。
畢竟一家幾百畝,甚至上千畝土地,那是本土地主才有的待遇。
下等很簡單,不服從命令,全家先去挖礦十年,之後滾到某個地方去屯墾。
在大明本土,持有故土難移想法之人有很多,尤其是那些富紳。
他們不願意走可以理解,畢竟大家大業,搬起來比較費勁。
但是他們煽動自家的佃戶,也抗拒朝廷命令,那就不能姑息縱容了。
對於這些冥頑不靈之人,朱慈烺的對策很簡單,先查當地官吏,輕者永不續用,重者抄家滅族。
誰敢反對移瑉,那就是大明的敵人。
對於敵人,不需要有絲毫的憐憫之情。
三法司先派人下去查,還不行就上廠衛。
膽敢阻撓廠衛辦案,一律按謀反論處!
朱慈烺不想聽到任何不能遷走的理由,就想知道辦沒辦,辦得如何了!
在這個問題上,必須采用零容忍的方式來解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縱容一家不搬,可能全村,甚至全縣的人就都不搬了。
你就是把祖墳裡的棺材挖出來帶走,也得給朕搬到海外去定居!
所有百姓,就兩個選擇,要麼搬到海外,要麼搬到礦區!
選擇前者,窮苦百姓也能得到地主的待遇。
選擇後者,富紳地主也能獲得奴隸的差事。
對於那些不通鐵路的偏遠山區的百姓,某皇帝就優先照顧他們。
就算是再過一百年,這些地方可能依舊受窮。
要麼缺地,要麼缺水,要麼兩樣都缺。
搬到北地、東地、南地等任意一個地方,都有大片等待開墾的平原。
誰要是敢說自己分到的土地不夠養家糊口,要麼是當地官吏的問題,要麼是該人在信口雌黃。
凡是去海外定居的人家,哪怕是小兩口,最少也能分得三百畝土地。
一畝地產一石土豆,總產量也有三百石之多,前五年還好不需要上稅。
三百石就是五千多市斤,這還不夠兩口子吃,那真是一對豬夫妻了……
根據外海各地的彙總,土豆畝產至少在兩石以上。
三百畝的產量就是萬斤之多,那就足以養活兩口,連帶生娃所需了。
凡是移瑉之人,頭一年由朝廷發糧,同時還會發放生活用品,自己背個包裹就可以過去定居。
某皇帝也不會一味展示自己的強硬手段,還是會軟硬兼施的。
每個省都有率先移瑉的模範府縣,朝廷每年都會派前遷過去且表現優異的百姓回來做宣傳。
有照片與電影為證,加上繪聲繪色的說辭,自然具有極大的誘惑力。
畢竟天下還是窮人占大多數,想過上地主般的好日子是所有窮人的一致願望。
去海外當地主???
在本土田租高居不下的情況下,越來越多的農戶選擇了這條不歸路。
搬過去倒不是會死,隻不過可能有生之年都不會返回故土了。
可是隨著報紙上說,皇帝在北地大力建設新都城。
未來可能也要搬過去居住,百姓們的抵觸心理就大為減弱了。
或許皇帝就把新都當成避暑之地,可畢竟也會過去住一個夏天。
既然皇帝都會去北都,而且前番報紙上也說皇帝親自過去視察了城市建設情況。
那麼自己帶著家人過去,也就可以放心一些了。
最簡單的想法就是,隻要昊菁皇帝去住的地方,條件應該不會太差……
是啊!
某皇帝是不會去開荒打野的,還是由百姓們親曆親為啊!
光是北地、南地還是東地,都歡迎百姓過去定居。
尤其是地廣人稀的東地的東海岸地區,大明百姓過去當地主也行,當農場主也行,當漁船船主也可以。
獲得了來自二皇子的內部消息,最先過去定居之人,甚至可以一個銀幣都不掏,就堂而皇之地擁有了一棟荷蘭人留下的小洋樓。
新阿姆斯特丹已經更名為“紐要城”,即“樞紐要地”之意,過去定居的幾乎都是抱二皇子朱祥圳大腿的家夥。
該城的城建狀況在整個東海岸最為完善,在整個東部地區也僅次於查理二世時期的新倫敦城亞特蘭大)。
新倫敦城那邊的氣候比紐要好得多,可惜當初黃廷與鄭成功率部圍攻該城時,可是弄死了不少蠻夷。
而紐要城當初是荷蘭人完好交給鄭成功的,沒遭到任何程度的破壞,在鄭軍仔細搜尋之後,並未在城內發現屍體。
故而這裡便成了次選的移瑉定居之地,也是整個東部的首選之地,東地的首選則是全年入夏的長灘。
長灘本來是座軍事要塞,後來隨著移瑉的增多,逐漸發展成整個東地最為宜居的城市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