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慈照活了一把年紀,就算每年隻賺兩萬銀幣,五十年也有一百萬之巨。
更何況自家的買賣每年遠不止這個數,如今已經攢下了上千萬銀幣的家底。
倒是遠遠比不了大哥以及定衷王,但也不至於到就藩之後沒有兄長的接濟便會餓死的地步。
無非是之前朱慈照不想動用自己的本錢罷了,實在沒必要為了與阮福淍那廝爭奪地盤而耗儘自己的家財。
若不是大哥指示自己可以向東擴張,自己也不會將手裡僅有的三個旅的主力悉數壓上了。
如今主力部隊全都在跟阮軍糾纏在一起,對方打正麵的能力沒有,可玩遊擊戰的本事似乎是與生俱來的。
在地麵部隊數量遠遠不夠的前提下,己方倚仗強大的空軍也無法迅速取勝,朱慈照已經看出來了。
就在他愁眉不展之際卻得來了一個好消息,大哥同意繼續援助自己,光是資金方麵便有一項為期五年,每年五百萬銀幣的計劃。
加上已經給的一千五百萬,等於在這六年期間,自己將會得到四千萬銀幣的援助,就是白給不用還的那種。
代價就是自己必須要跟阮福淍那廝接著打,不能得了好處反而罷兵休戰,這肯定無法向皇兄交代。
武器裝備方麵無需發愁,大哥已經遣人又送來了可以武裝三個旅的軍火及作戰物資,也是免費的。
之前朱慈照已經得到了五個旅的裝備,但隻整編了三個旅,餘下相當於兩個旅的人馬都是以營為單位存在的。
一方麵是便於自己分散部署,另一方麵也是出於節省開支的考慮,沒有將瑉兵營升級為正規軍。
即便是藩王麾下的正規軍,其薪水待遇也無法與朝廷的官軍相提並論。
凡是在海外作戰的士兵,最低的月薪也能達到每月十五銀幣。
一些生活條件極為艱苦的地方,士兵可領取高達每月二十五銀幣的薪水。
譬如靠近北極圈或者在東印度群島上圍剿土著的王師部隊,都可以理直氣壯地領取這麼高的薪水。
由於薪水待遇好,為了節省開支,朝廷也不得不壓縮常備軍。
在沒有發生大規模戰爭的情況下,陸軍的野戰部隊的作戰旅不會超過一百個,一般都保持在九十九這個吉祥數字上。
在本土部署的作戰旅不超過二十個,最多的是北地,尤其是西部總督區和中亞地區,其餘則分散在東地、南地以及太平洋的群島上。
陸軍不需要負責登陸作戰,這個業務由海軍陸戰隊負責,揭暄可以最多擴編至二十個陸戰旅,不過目前隻有十五個,七萬五千人差不多也夠用了。
空軍還下轄了一百個營的機場守備隊,但分散在全球各地的基地裡,隻能起到自保的作用,碰上大仗,還得指望陸軍和海軍前來幫忙。
除此之外,還有五個特種作戰旅歸軍機處直接指揮。
每年光是給將士們發薪水,總額便超過了一億五千萬銀幣。
加上武器彈藥、給養物資的消耗,采購新式裝備的費用,軍費總額通常會達到八億銀幣左右。
放在崇禎皇帝時期,大明帝國一年的軍費開支就高達八億銀幣,折合五億兩銀子,那就是不可想象的天文數字了……
賣血、賣腎、賣皇城都湊不出來五億兩銀子,更彆說每年都要花這麼多錢了。
然而時至今日,軍費開支僅占大明歲入現金的不到一半,完全在可承受的範圍之內。
算上糧食與其他無需折銀即可納稅的商品的話,軍費開支便會降至三分之一左右了。
昊菁年間與崇禎年間最大的不同就是沒有了天災,風調雨順,又種植了土豆、地瓜、玉米等高產作物,加上興修水利,各地能夠取得連年的大豐收。
朝廷不需要花錢買糧,反而要為越來越多的庫存而發愁,以至於不得不被迫下令用糧食來釀酒。
再就是朱慈烺宣布了著名的“半條鞭”命令,這個名字源於張居正的“一條鞭”,但有所區彆。
那就是鹽、糖、茶、布從事這四個行業的商人不需要用商品折銀再納稅,直接繳納實物即可。
這就是鼓勵生產的措施之一,瓷器不在其列,就是因為這玩意不是老百姓用得上的大宗商品,不鏽鋼製品已經完全取而代之了。
前三樣是食品,有情可原,最後一樣是生活用品,這就是朱慈烺的考慮了。
工業化的特點之一就是圈地所帶來的“羊吃人”,故而要鼓勵紡織業。
用機械化生產出來的廉價布匹,來擠兌本土以及海外市場的手工土布。
本土原有的土布織戶隻要申請,便可進入紡織廠打工,免費培訓。
所有紡織廠都已經購置了蒸汽動力的紡織機,隻要燒煤加水,便可一刻不停地生產出布匹。
很多大城市,譬如輕工業盛行的長三角地區的紡織廠都是在全天候運轉,工人可以倒班,機器完全不休息。
為此朱慈烺也下令,任何紡織廠的工人每周工作時間不得超過四十八小時,也就是六天工作,每天至多乾八個小時。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工廠的老板要想多生產布匹,就要多招工人,這樣才能增加就業崗位,吸收閒散婦女這樣的勞動力。
想壓縮生產成本也容易,朱慈烺不會一味打壓工廠主,譬如兩淮煤礦的土特產經過運河運抵長三角,價格也非常的便宜。
昊菁皇帝不可能指望著用煤炭來賺錢,這玩意大明遍地都是,世界其他地方也有很多,
尤其是澳州那邊,電價非常便宜,幾乎到了貼地皮的地步。
日落之後,凡是通電的地方,都會是燈火通明。
首輔黃金海岸在夜晚就名副其實了,加之氣候宜人,每個夜晚都是一片聲色犬馬的場麵……
在本土發展紡織業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鎮撫西域那邊的土著。
上千萬不會玩工業的土著,隻能從事老本行,種地與放牧。
在大明王師收複這一地區之後,朱慈烺就已經保證土著們的生活質量不會下降。
牧場裡有礦的土著直接就可以跟蘇尼特這樣的部落一樣躺贏了,問題就在於地盤上沒礦的是大多數。
好在大明需要他們的牛羊及相關副產品,譬如牛皮與羊毛,加上當地種植的葡萄、香料、棉花,剛好可以與本土的輕工業實現互補。
在光照充足的西域,棉花已經超過了糧食,成為當地的第一大農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