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方糾纏了一陣子,便已經分出勝負了,毫無懸念可言。
戰場製空權迅速落到了大明空軍手裡,接下來發生甚子,就不需要贅言了……
盧學成還讓工程兵部隊在城外修建一座野戰機場,便於直升機與戰鬥機的起降。
有了這座野戰機場之後,對方想迅速奪回當地的製空權,都不可能了。
剛被圍城十天,城內的守軍就已經開始商量如何突圍,甚至投降了。
突圍的話……
外麵有自己給自己挖的兩道壕溝,壕溝之外還有大量敵人。
想過壕溝就不能騎馬或者乘車,隻能攜帶單兵武器遊過去。
預留的道路也被己方和敵方從兩頭給堵死了,如今不遊過壕溝就無路可走了。
然而憑借單兵武器,又如何打得過裝備坦克的敵人呢?
這就是個自相矛盾的問題,守軍從上到下都沒想出最佳的解決方案出來。
而那些此前叫囂要殺光入侵者的新十字軍戰士,如今也都垂頭喪氣。
他們就算是再厲害,也無法擊落天上成群結隊的轟炸機。
對方哪怕三天來一次,再這麼過一個月的話,剩下的新十字軍戰士也全得瘋掉。
他們寧願在突圍的時候戰死,也不願意這麼窩囊地被活活炸死或燒死。
或許守城本身就是個極大的錯誤,就應該利用森林,神出鬼沒地偷襲敵人。
較於華沙,克拉科夫的情況還算稍微好一些,前者幾乎變成了人間地獄。
頭半個月,華沙便遭到了十一次轟炸,開戰的第一個月,該城被炸了二十四次之多!
開始華沙還是一座城市,一個月之後,這裡就淪為了一座巨型墳墓!
隨著空襲的持續,死人的數量慢慢接近了活人,而活著的人也在逐漸死去。
這座曾經擁有五十餘萬人口的城市,最終的宿命可能就是墳墓。
守軍組織了三次大規模突圍,然而均已失敗告終,為此還損失了上萬的士兵。
在堅守了三十天之後,華沙守軍為了幸存者能夠苟活下去,隻得向聯軍投降。
哪怕是被送去挖礦,也比活在華沙城內要好。
想打巷戰都不可能,對方根本就不派地麵部隊進行攻城。
就是利用轟炸機投擲燃燒彈,一萬顆、十萬顆、五十萬顆……
直至扔到守軍實在撐不住,投降為止。
堅決不投降的話,那就真的會變成一場“燒烤盛宴”了!
很多追隨奧古斯塔,逃過了上次空襲的百姓,最終也死於了此次空襲之中。
在兒子約瑟夫的建議下,利奧波德沒有同意派出空軍支援華沙。
用該城來消耗敵軍的彈藥,並且能夠拖住對方一個月之久,基本上已經能讓約瑟夫感到滿意了。
如果能拖住三個月甚至半年以上就更好了,可惜對方轟炸的強度實在太大,守軍根本撐不論那麼久。
而在此前,盧布林的守軍已經向聯軍投降了,不然就要全被對方活活炸死了。
通過這兩支守軍的經曆佐證了,即便是堅守城市,想要阻擋對方的進攻似乎也是不大可能的事情。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在大規模換裝高科技武器,拉大與身後對手的技術差距之後,明軍已經不在乎到底是與對方打野戰還是攻城戰了。
假設需要攻城的話,也不一定讓步兵蹬城作戰,可以采取這種地毯式轟炸的戰術,迫使對方投降。
隻要不是北都這種人口數百萬的超大型城市,那麼普通城市就很難抵擋得主地毯式轟炸所投放的大量燃燒彈。
特彆是歐洲城內的很多建築都是木質結構,在燃燒彈麵前,這些木頭房屋都是很好的柴火!
在投彈之後,一旦遭遇大風,那麼整個街區,甚至整座城市,都將變成燃燒的海洋。
這時候,奧斯曼的作用就體現出來了!
這位盟友就是大明帝國取之不儘、用之不竭的原材料庫房!
運抵黑海北岸的汽油經過在當地兵工廠的加工,便成了一款無比可怕的武器——燃燒彈!
這樣的流程也符合昊菁皇帝的宗旨,那就是在節省運費的情況下,實現在當地製造,就近投放!
燃燒彈被做好之後便可裝上火車,運抵前線的交通樞紐,再分配給各個部署了轟炸機的機場。
既然有了供同的敵人,朱慈烺也將燃燒彈的製作技巧告訴了易卜拉辛。
奧斯曼的兵工廠也可以生產這種可以用來燒烤的神兵利器了……
在南線戰場上,機身上噴塗了星月標誌的奧軍轟炸機也向維也納投放了這種東西。
易卜拉辛並不想毀滅維也納,反而想完好無損地奪取這座名城。
然而守軍並不打算讓他如願以償,最終戰事發展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二十萬奧斯曼軍隊攻入奧地利的首要目標就是圍攻維也納,這裡是哈布斯堡家族的老窩!
奪取該城,具有裡程碑式的意義,所以易卜拉辛對此非常看重。
為了減少士兵傷亡,以避免己方士氣遭到打擊,易卜拉辛也就同意了采取與明軍一樣的戰術打法了。
隻不過奧斯曼空軍的作戰效率不如盟友,加之天氣的作祟,隻能保證平均每天隻有數十架次的轟炸機能夠向維也納投彈。
張煌言在得知了南線的戰況之後,倒是沒抱多大期望。
隻要奧斯曼出兵能夠牽製部分敵軍就行了,主戰場還是在東線。
利奧波德父子想要來個誘敵深入,您先想想本國有戰略縱深麼?
忘記這點的話,沒等戰略縱深發揮作用,本國就被大明王師一舉推平了……
喜歡明末黑太子請大家收藏:()明末黑太子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