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拉格城防司令塞德利茨中將已經發電報給約瑟夫皇儲,他認為在黃皮猴子的圍攻力度不被削弱的情況下,己部最多能堅守到四月十五日。
看似隻能堅守十九天,但這已經是是守軍能力範圍的上限了。
按照這個時節節點來計算的話,便意味著守軍要遭到十次以上的大規模轟炸,以及近百次的大規模炮擊。
城內倒是不缺糧食和飲用水,然而等城牆被轟塌、房屋變成廢墟之後,還能指望守軍能有多麼強烈的抵抗意誌呢?
之前塞德利茨中將倒是遵照了約瑟夫皇儲的命令,在全城範圍內廣挖防空洞和掩體,兵囤積了大量的石灰,用來處理屍體,防止爆發瘟疫。
但他並不想真的用上這麼多石灰,那就意味著城內的狀況已經慘不忍睹了,可情況已經向著最糟糕的方向去發展了。
到四月十日,根據統計,布拉格已經遭到了八次空襲和六十二次炮擊,城內好不容易修繕好的建築又重新變成了廢墟。
守軍士兵已經減員過萬人,瑉眾死亡超過兩萬,傷者總數達十萬以上。
再堅守下去,且得不到援軍的話,城內的狀況勢必會更加惡化。
在與父親利奧波德商量之後,約瑟夫隻得同意在四月十五日之前,發動大規模的反擊,以減輕布拉格方向的軍事壓力。
反擊要挑雨天,這樣可以迫使黃皮猴子無法出動空軍。
約瑟夫命令駐防厄爾士山西側的第四軍與駐紮在捷克林山西側的第五軍東進,利用山林的掩護,向包圍布拉格城的黃皮猴子發動突襲。
從四月十二日開始,波西米亞西部地區剛好出現了一連多日的陰霾天氣,十分有利於神聖羅馬帝國地麵部隊的行動。
根據比爾森守軍的報告,黃皮猴子的主力都在布拉格外圍,西進到他們這裡的兵力並不多,而且已經被擊退了。
但這也不意味著比爾森守軍可以輕易支援布拉格,凡是過去的,沒幾個人能活著回來,基本上在半路就被乾掉了……
根據實際情況,指揮第四軍的穆勒中將與統率第五軍的海因裡希中將決定聯手進兵。
這也可以最大限度地形成一個重兵集團,以增加對黃皮猴子的殺傷。
到了比爾森,隻要沿著貝龍卡河走,就一定可以抵達布拉格。
因為貝龍卡河與拉伏爾塔瓦河的交彙處,就在布拉格以南不遠的地方。
由於拉伏爾塔瓦河流經布拉格城,所以穆勒與海因裡希決定所部沿著貝龍卡河北岸前進。
拉伏爾塔瓦河穿城而過,而該河以西,除了貝龍卡河之外,沒有太大的河流,非常便於己方在得手之後,順利撤退。
兩位將領都不指望能夠通過一次突擊就給布拉格城解圍,那樣的話,己部之後也得遭到黃皮猴子的轟炸。
現在就是天氣不好,一旦雨過天晴,黃皮猴子出動空軍,己部留在布拉格的話,豈不是要跟塞德利茨的部隊一次挨炸麼?
鑒於敵我雙方的態勢,以及兩邊的長處,對己部來說,隻有打了就跑,才是最佳選擇!
等進兵到距離布拉格城不到五十公裡的位置時,天空陡然出現了一架螺旋槳怪物。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這玩意叫直升機,非常讓人討厭!
因為這就是個欺軟怕硬的飛行器!
見到地麵上的兵力不多,就降低高度,下來欺負你。
反之,就高高地在頭頂盤旋,看得差不多才會飛走。
由於天氣不好,臨時跑道都變成了爛泥,盧學成便隻能讓直升機升空偵察周邊敵情。
沒想到還真有不錯的收獲,看來蠻夷是急於給城裡的守軍解圍。
剛好碰上這種天氣,很適合他們偷偷摸摸地過來搞事情……
第三軍擁有一個裝甲旅、三個機步旅、兩個騎兵旅,還有十二個倭軍混成旅在旁協助。
直升機報告發現至少有十萬敵軍在快速東進,預計在明天清晨,甚至今天子夜就會抵達戰場。
若是情況屬實的話,從兵力上,雙方可謂旗鼓相當,差的就是裝備了。
在沒有空軍支援的情況下,倒是顯得相對公平一些。
但盧學成打仗謹遵張煌言的命令,那就是——從不跟敵人講公平!
己方又是越大,勝算就越高,損失兵力也就越少。
既然手裡有直升機,那乾嘛不用呢?
對方都送上門了,來而不往非禮也!
老子就派上百架直升機送你一個開門紅好了!
趁著天色還可以,盧學成便命令所有可以起飛的直升機前去歡迎這群不速之客。
由三十九架“黑鷹”武裝直升機和六十七架“禿鷹”通用直升機組成的機群,便浩浩蕩蕩地向西飛去……
與此同時,盧學成自己帶著一個裝甲旅、三個機步旅、兩個騎兵旅加上三個旅的倭軍準備作戰。
本地隻留下九個倭軍混成旅就足以對付城內的守軍了,對方敢殺出來的話,倒是值得對其刮目相看。
四月十四日下午四點十分剛過,穆勒與海因裡希都以為天快黑了,黃皮猴子的直升機多半應該不會來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讓他們大感意外的一幕出現了,上百架明軍直升機由遠及近,用炸彈和子彈好好招待了他們。
戰後統計,死亡超過兩百人,受傷約千人,主要是己方防空火力明顯不足,隻能眼睜睜地看著對付在頭頂肆虐。
而且一架敵機都沒有擊落,這讓兩位中將感到無比的鬱悶與惱火,命令手下下次防空作戰一定要給黃皮猴子一個慘痛的教訓。
總的來說就是傷亡不算大,侮辱性很強!
神聖羅馬帝國陸軍的每個軍原有四個旅,但約瑟夫皇儲認為這種兵力規模不是黃皮猴子的對手。
所以在動員之後,讓每個軍的兵力都達到五萬人,按照編製折算便是十個旅。
但後擴編的六個旅都是擁有部分騎兵的步兵旅,重型裝備和大量戰馬都在原先的四個旅手裡。
即便如此,三個坦克旅、一個騎兵旅加六個步兵旅的配置,在賬麵上看,放眼整個歐洲,也算是非常豪華了。
原本野戰部隊還編有機械化步兵旅的,這種作戰單位編有由卡車拖拽的重炮。
但通過上次戰爭,約瑟夫發現重炮在野戰時完全派不上用場。
倒不是說重炮本身沒用,而是在己方失去戰場製空權的情況下,機動性差的重炮一旦被敵機發現,連重炮帶炮兵,就都得永遠地留在原地……
一門重炮成本完全可以製造一輛中型坦克,而且坦克的機動性遠超重炮,戰場生存能力也更強,更適合己方的機動作戰。
既然如此,那乾嘛不多造坦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