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間,大明帝國的總人口增長是極為驚人的,如今已經達到了創紀錄的二十七億多,這還是在流產與夭折數量不少的情況下。
僅在大明本土上就生活著超過十六億人,北美有四億兩千多萬人,南美有兩億九千餘萬人,南洋有一億八千萬人,澳州有九千萬人,閩國人口也突破了一億兩千萬,東非含馬達加斯加)有兩千五百多萬人。
在大明本土,畿輔地區以西的德州、法州、英州、西州、意州、波州、丹州、瑞州這八州的總人口達到六億有餘。
畿輔以東的第州、頓州、伏州、莫州四州人口約為四億,餘下五億多人都生活在烏拉爾山以東的八個州。
當地的環境也不是特彆惡劣,因為位於中亞地區的中州也被包括在內,僅中州的人口就達到一億三千萬。
這就意味著珍珠項鏈沿線各州加起來的總人口也就不到四億,相對於這些州所擁有的土地和資源而言,其實負擔並不算重。
更何況大明帝國的龐大人口也是一項令很多國家羨慕的方麵,比鄰而居的法國現在本土人口也沒達到三億,據說僅為兩億五千萬。
這些人被路易十四用來控製法國本土是夠用了,但要消化西非,那就遠遠不夠了,起碼要再生出這麼多人口出來才行。
如果非要消化一個海外屬地的話,路易十四肯定會選擇西非,而不是法屬印度,因為當地的土邦貴族是有智慧的,西非酋長則不然。
西非各地的大部分部落就跟一兩百年前沒太大區彆,先擇與時俱進的不到三成,其餘都是在混吃等死而已。
有鑒於此,路易十四便打算今後徹底消化西非,將該地區變成第二個法國本土了。
當地資源豐富,土地還是兩年五收,交給黑人部落來管理純粹是在浪費土地資源。
像石油這種重要的工業原料,他們懂得如何開發麼?
他們根本就不懂,而且看到石油燃燒就覺得是神明的警告……
既然明帝國能夠消化土著居多的南美,那麼法國也能消化遍地黑人的西非。
具體進程可能比明帝國的速度要晚一百年以上,不過路易十四認為自己等得起。
反正也沒法與明帝國爭奪世界霸主了,索性就關門過日子好了。
原來法國本土人口約五千萬,明帝國本土人口約五億,是法國的十倍左右。
如今法國本土人口約兩億七千萬,明帝國本土人口約十六億,約是法國的五六倍。
看似是追近了,但是明帝國海外人口以明人為主,法國海外人口以當地土著為主,這是有本質區彆的。
法國境內含所有海外屬地)的法蘭西人隻有一億兩千萬,占總人口的一半而已。
明帝國各地的所有明人總數高達二十億,占總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以上。
也就是主體人口少於百分之四十五的奧斯曼帝國比法蘭西帝國更加危險,讓路易十四感到些許安慰而已。
印加帝國就更不用提了,除了當礦工的黑人與與從事畜牧行業的白人之外,其餘全部都是印加人,人口結構與明帝國非常相似,也非常安全。
所以路易十四才會居安思危,同意了柯爾貝提出的第二本土計劃,也就是消化西非,使其變成“法蘭西帝國的自然延申”!
不這樣做的話,法國就要被明帝國給甩飛了……
一八零零年,法國財務收入淨值csj達到了創紀錄的三百二十億法郎,折合等額的明帝國紙幣。
然而明帝國的csj卻飆升到了七千億元之多,是法國的二十倍以上,看的路易十四目瞪口呆。
原因就是在於法國的海外屬地雖然麵積大、人口多、資源豐富,卻因為土著占大多數,從而無法進行深入開發。
明帝國的海外屬地剛好相反,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明人,而且這些屬地幾乎都有一定的工業基礎。
其中美洲、澳州、閩國這三大塊屬地的工業水平已經不遜於法國本土了,幾乎已經自成一體了。
在飛機、汽車、造船、冶金、石化、醫藥、家電、建築、造紙、印染等輕重工領域都有所建樹,經濟實力甚至超過了普魯士等國。
而且這三塊海外屬地的人口數量、自然資源、土地麵積都夠用,氣候還非常之好,被很多法國人嫉妒為“天選之地”!
相比之下,明帝國本土的北方地區就是名副其實的苦寒之地了。
即便如此,也有三億多人生活在那裡,人口數量甚至超過了法國本土。
換成高傲的法國人,肯定是不回去那種冷的要死的地方定居的。
哪怕去印度或者西非,也比去寒帶跟棕熊一樣貓冬要強得多,那可真是生不如死。
然而被很多法國人鄙視的這一地區,卻因為自然資源極為豐富,成了大明本土的巨型資源基地。
昊菁皇帝已經宣布,由於開采技術已經達到既定標準,從一八零零年開始開發近期可開采儲量一百億噸,遠期可開采儲量三百億噸的秋明油田。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通過最近五十年勘探隊的不斷探索,確定烏拉爾山以東地區的煤炭資源達到五萬億噸以上,天然氣資源超過三十億立方米。
加上金、銀、鐵、銅、鋁、錫、鎳、鉛、鋅、鎂、鈦、鎢、鉬等金屬礦藏,雲母、石棉、螢石、石墨、石灰石、磷灰石、金剛石等非金屬礦藏的陸續探明。
讓鮮卑利亞地區從一個地廣人稀、寒冷荒蕪的鬼地方,變成了一個遍地是礦藏資源的聚寶盆。
未來三百年時間內,除了該地區各州需要從其他地方運輸糧食之外,各種工業資源都不會缺乏。
可以說光是鮮卑利亞地區的工業產值,就相當於整個法國含海外屬地在內的工業產值了。
當地工廠最大的好處就是不需要支付長途運輸費,礦就在旁邊,現挖礦石現冶煉就來得及。
這種相當於前店後廠的加工方式無疑極大地壓縮了製造成本,不論是工業成品還是半成品,在市場上都極具競爭力。
昊菁皇帝可以負責任地說,除了硝石、銅錠、石油、成品油、石油煉化所產生的諸多副產品之外,大明帝國幾乎不需要從其他國家進口工業原料了。
鄭氏集團控製的閩國是自己的關係戶,自然不包括在內。
瑞典依然可以向大明帝國出口高品位的鐵礦石,用來換取各種生活用品。
在大明帝國附近,還有更大的油田,也就是位於英州、丹州、瑞典之間的北海油田。
不過昊菁皇帝認為現有的技術手段還不足以保證海上鑽井平台的正常運行,希望推遲五十年左右。
打算在相關開采技術進一步提升之後,再行開發這個深度不算太深的近海聚寶盆,後世挪威就是憑借開采海上石油而變成富裕國家的。
一旦開采北海油田,可以讓英州、丹州、瑞典的財務收入立刻起飛,大明也會因此而吃到一大塊餡餅。
不過現在有著手開采的秋明油田,已經讓帝國石油的股價飆升到了每股五百六十三元之高,當初發行價也不過十元而已。
為了儘快回血,朱慈烺也就不打算繼續吃獨食了。
在完成大搬家之後,便開始上帝國石油、帝國石油、仙級化工、大明通訊、雷霆電力、光輝製藥等一係列行業巨無霸公司上市。
光是開始階段,以股權轉讓方式獲得的資金就高達五十億銀幣以上,已經解了朱慈烺的燃眉之急了。
等到正式在明思克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光是帝國石油的總市值便達到了兩百零七億銀幣。
當時朱慈烺將帝國石油直接賣掉套現,直接就能賺到一百多億銀幣,但隻有傻子才會那時候賣掉股權。
現在帝國石油的市值是當初的五十倍之多,這還不算每年公司給自己這個頭號大股東的分紅……100指數的一百家公司裡有十家是由朱慈烺控股的企業,一家是由駙馬鞏永固兩口子控股的企業,也就是世界傳媒集團。
另外一家就是遍布大明帝國各大城市的千奇百貨集團,由朱慈烺沒有封地的留京子女們控股。
為了避免爭權奪利,一直由妹妹朱媺娖來管理,其他皇室股東跟普通散戶一樣,不參與公司管理,隻負責每年收取分紅。
100指數裡,並且他自己也是實打實的億萬富翁了。
就算失去了雲南這塊種植煙草的寶地,但沐家又買下了南美的大片土地來種植煙草,隻要品牌還在,那就能屹立不倒了。
曾經在貴州頗有威望的馬士英家族,則白酒品牌貴州老窖而飛黃騰達了。
在遷移到撒丁島之後,“貴州老窖”就變成了“貴國老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