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片煉獄般的黃土塬上,饑餓、乾渴、死亡如影隨形,唯有“忠義”二字,如同不滅的星辰,支撐著這支傷痕累累卻鐵骨錚錚的孤軍。
河南西部,宜陽縣
這裡曾是李自成“大順”政權穩固的領地,縣衙門口掛過“永昌”的牌子,街麵上也曾有過“闖王來了不納糧”的喧囂。
然而,隨著京師光複、永熙皇帝登基的消息如同春風般悄然吹進這座閉塞的小城,一種微妙而強烈的變化,在壓抑的沉默中迅速醞釀。
縣衙裡,那個由闖軍任命的“縣令”——一個原本的地痞無賴,此刻正焦躁地在堂內踱步。
他感覺到了氣氛不對。街上行人匆匆,眼神躲閃,竊竊私語聲仿佛無處不在。派出去打探消息的心腹,一去不回。
糧稅越來越難收,甚至有人公然抗稅。他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這天清晨,事情終於爆發了。
縣城中心的鼓樓,那麵沉寂已久、落滿灰塵的舊鼓,突然被擂響!鼓聲沉悶而有力,如同壓抑許久的心跳,瞬間傳遍全城!
“咚咚咚——!”
“父老鄉親們!”
一個須發皆白、穿著舊儒衫的老者,顫巍巍地站在鼓樓下,用儘全身力氣嘶喊,聲音因激動而發抖。
“京城光複了!太子繼位了!是大明的永熙皇上!大明回來了!魏柱國太宰打跑了闖賊和韃子!咱們……咱們是大明的子民啊!”
人群如同潮水般從四麵八方湧來,越聚越多。
有沉默的農夫,有忐忑的商戶,有激動的讀書人,更多的是眼神中帶著期盼和怒火的普通百姓。
李自成“均田免糧”的許諾早已破產,取而代之的是比明朝更甚的橫征暴斂和兵痞的肆意欺壓。
“趕走大順的賊官!”
“我們擁護大明天子!”
“咱們自己選個主心骨!”
群情激憤!不知是誰先喊了一聲:
“找陳先生!陳先生是好人!以前在縣衙當過書吏!”
“對!找陳先生!”
呼喊聲瞬間連成一片。
人群湧向城西一處破舊的小院。
院門打開,一個四十多歲、麵容清臒、穿著洗得發白長衫的中年人走了出來,正是曾因不滿李自成部下暴行而辭去書吏職務的陳廷玉。
他看著眼前黑壓壓、飽含期望的人群,一時怔住。
“陳先生!您讀過書,明事理,心腸好!以前就幫過我們!您領著大夥兒乾吧!趕走那些狗官,咱們歸順朝廷!”
“是啊陳先生!您出頭,我們聽您的!”
“給皇上寫奏疏!咱們宜陽,心向大明!”
陳廷玉看著一張張熟悉而充滿苦難的臉,看著他們眼中壓抑已久的怒火和對“大明”這個曾經遙遠卻代表著秩序與希望的符號的渴望,胸中一股熱血湧了上來。
他深吸一口氣,挺直了有些佝僂的脊背,眼神變得堅定:
“好!父老鄉親信得過我陳廷玉,我……我陳廷玉豁出去了!為了宜陽的鄉親,為了重歸大明!”
在陳廷玉的帶領下,憤怒的民眾如同決堤的洪水,衝向縣衙。
那個“縣令”和幾個爪牙還想負隅頑抗,被亂棍打翻在地,捆了個結結實實。
象征“大順”的破旗被扯下,丟在地上踐踏。
有人不知從哪裡翻出一麵珍藏的、褪色卻依然完好的大明旗幟,顫抖著掛上了縣衙的旗杆!
消息像長了翅膀。鄰近的村莊聞訊,也紛紛效仿。
一些原本還在觀望、或者被大順小股部隊控製的地方,如同被點燃的乾柴,反抗之火熊熊燃燒。百姓們自發組織起來,驅逐或擒殺那些作威作福的“大順”官吏和兵痞。
簡陋的縣衙內,陳廷玉和幾個鄉老、士紳,在無數百姓的見證下,用最工整的楷書,飽含熱淚地在一份黃絹上書寫:
“臣等草芥小民,久陷賊氛,日夜泣血,翹首王師。今聞聖主返蹕,日月重光,魏柱國掃蕩群醜,神威遠播。宜陽闔縣父老,感念皇明深恩,不甘為賊驅使,共逐偽官,複我漢家衣冠。謹奉表歸誠,伏乞天恩浩蕩,早降綸音,複置縣治,拯生民於水火……”
這封沾著泥土氣息、帶著血淚與希望的奏疏,由數名精壯漢子懷揣著,如同捧著稀世珍寶,星夜兼程,向著京師的方向奔去。
在河南、山西廣袤的土地上,類似宜陽這樣“星火燎原”的故事,正在越來越多的角落上演。
民心,這看似最柔弱的力量,在“大明”的旗幟和魏淵威名的感召下,正彙聚成顛覆乾坤的洪流。
喜歡明末封疆請大家收藏:()明末封疆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