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洛為華夏星、帝娛等公司的歌手寫歌時,總會在錄音棚裡留一把空椅子,讓來探班的新人坐在旁邊觀摩。
“林總認真創作的時候真帥啊!”
“那可不,認真的男人最帥了!”
前來學習的新人偷偷打量著林洛。
林洛看著她們犯花癡的樣子咳嗽了一聲。
“旋律可以模仿,但骨子裡的文化不能丟。”
他對那些眼神熱切的年輕詞曲人說道。
“好的,林總,我們記住了。”
林洛發現,光靠自己一個人,華夏歌壇是不會有起色的,必須得培養新人了。
尤其是有天賦的新人詞曲作者。
所以,這段時間在他寫歌時,他都會允許工作室的新人詞曲人來學習。
這可是來之不易的機會,所以很多的新人每天都擠破了頭想來。
由於來的人太多了,所以林洛規定每天最多來5個人。
第一個嶄露頭角的新人叫蘇墨。
這個畢業於京都音樂學院作曲係的女孩,把《赤伶》的唱段拆成旋律碎片,寫了首原創歌曲《遊園驚夢》給了一名選秀冠軍。
歌曲上線當天,戲曲愛好者和年輕粉絲在評論區吵得不可開交。
“這寫的什麼勾八玩意兒?”
“這寫的很好,我倒是想說,這唱的什麼勾八玩意兒?”
然而雙方人馬最後卻在“原來戲曲還能這麼潮”的共識裡握手言和。
蘇墨在采訪裡直言:我非常喜歡華夏的傳統文化和古典戲曲,“林總的《赤伶》給了我勇氣,他證明傳統文化不是包袱,而是寶藏。”
緊接著冒出來的是“草根樂隊”。
這個樂隊不是林洛工作室旗下的,而是自己組合的樂隊。
四個穿著布鞋的大男孩,拒絕電子合成器,堅持用阮、嗩呐、堂鼓做伴奏。
他們的成名曲《黃土高坡》,把陝北民歌的調式改編成了搖滾。
舞台上表演的嗩呐聲比電吉他還要炸裂。
樂隊主唱有一次偶遇林洛時,緊張得都差點摔了嗩呐:
“林洛老師好,我們是你的偶像…啊不是,您是我們的偶像,我們非常喜歡您!”
“我們排練時,每天都要聽您的歌曲找感覺。”
林洛笑道:“哈哈哈,不用緊張,你們唱的歌曲很特彆,很有感染力,我很喜歡。”
“謝謝林洛老師的認可,我們以後會更加努力寫出好作品的。”樂隊主唱喜極而泣。
這類有實力的新人比比皆是,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
各大娛樂公司也嗅到了風向的轉變。
華夏星成立了“華夏新聲代”,專門挖掘有實力的創作新人。
帝娛則把選秀節目的評審標準改了——流量數據隻占30,原創作品和現場唱功占70。
曾經靠顏值霸屏的小鮮肉們,要麼沉下心練唱功,要麼就在“沒有作品就沒有舞台”的規則下漸漸淡出。
最明顯的變化是音樂榜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