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樓等候區已經坐了五位應聘者,個個西裝筆挺,神情自信。有人正用流利的英語打電話,還有人在筆記本電腦上快速瀏覽財報數據。
愛旭突然意識到自己的公文包在這些名牌皮包旁邊顯得多麼寒酸。
“愛旭先生?“HR助理核對名單,“請跟我來做筆試。“
筆試進行得還算順利。雖然有些專業術語不太熟悉,但金世明的魔鬼訓練讓他對基礎金融知識掌握得相當紮實。
分析報告部分,他選擇了自己最熟悉的新能源板塊,運用各種技術指標進行了詳儘分析。
“接下來是麵試環節,請稍等。“
等待期間,愛旭注意到其他應聘者都在用最新款電子設備查閱資料,隻有他一個人翻著紙質筆記本。這種細節上的差距不斷提醒著他與這些“正規軍“的不同。
“愛旭先生,3號會議室。“
麵試室裡坐著三位考官:人力資源總監張敏、研究部副總監林國強,還有一位愛旭在財經新聞上見過的麵孔——首席經濟學家馬明遠。
“大專學曆?沒有金融背景?“馬明遠翻著他的簡曆,眉頭緊鎖,“你目前在做什麼工作?“
“送外賣。“愛旭坦然回答,注意到林國強副總監交換了一個意味深長的眼神。
“送外賣?“林國強忍不住問,“那你憑什麼認為自己能勝任證券分析工作?“
愛旭取出自己整理的筆記:“我近期一直在自學金融知識,每天都會跟蹤分析市場走勢。這是我的學習筆記和近期分析報告。“
馬明遠接過筆記本,翻了幾頁:“這些分析都是你自己做的?你對光伏產業有什麼看法“
“是的。雖然方法可能不夠專業,但我儘量從多個角度分析。“
“根據公開資料,“他條理清晰地回答,“上遊擴產放緩而下遊需求增長,供需關係將趨緊。但市場反應不足,估值仍處低位。“
馬明遠若有所思地點點頭,轉向另一個問題:“如果你發現自己的分析與團隊結論相左,會怎麼處理?“
“我會重新檢驗自己的分析邏輯,如果仍堅持觀點,就以數據和事實說話。“愛旭回答得斬釘截鐵。
麵試持續了四十分鐘,問題從宏觀經濟到個股分析,越來越專業。愛旭的回答雖然不夠係統,但思路清晰,不時有獨到見解。
“最後一個問題,“張敏合上文件夾,“你為什麼想進入金融行業?“
愛旭深吸一口氣:“因為市場就像一麵鏡子,既反映經濟規律,又照見人性本質。我享受這種理性與感性的挑戰。“
麵試結束,他被請到外麵等候。十分鐘後,張敏走出來,臉上帶著歉意的微笑。
“愛先生,您的分析能力確實令人印象深刻。但很遺憾,這個職位我們需要更有相關背景的人選。“
愛旭感到一陣眩暈,但還是保持著微笑:“能告訴我具體原因嗎?“
“學曆是硬傷,“張敏壓低聲音,“而且...剛接到通知,有位董事推薦了人選。
走出會議室,愛旭的雙腿像灌了鉛。電梯裡,他盯著不斷跳動的樓層數字,努力消化著失敗的事實。不是因為能力不足,而是輸給了“關係“——這個在中國職場無法回避的現實。
愛旭走出一樓大廳,藍美琪還在前台忙碌。愛旭本想悄悄離開,卻被她叫住。
“怎麼樣?“她的語氣出奇地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