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中旬,漢城。
正如李雲龍所料,那位美第8集團軍司令,絕不甘心漢城易手的恥辱。
他的反擊,在漢江以南隆隆展開。
黎明時分,尖利的呼嘯聲撕裂了漢江上空的寧靜。
不是一兩架,而是數十架戰鬥轟炸機,黑壓壓地撲向漢江北岸誌願軍陣地!
凝固汽油彈投下,瞬間在江灘、前沿陣地騰起一片片粘稠而恐怖的橙紅色火海,烈焰翻滾,連鋼鐵都在高溫中扭曲變形!
重磅炸彈接踵而至,掀起夾雜著凍土碎冰的衝天煙柱,衝擊波撕扯著空氣,大地在持續不斷的爆炸中痛苦呻吟。
這僅僅是序曲。
緊接著,部署在南岸高地上的美軍重炮群發出了震耳欲聾的咆哮!
155毫米榴彈炮、203毫米重型榴彈炮,將成噸的鋼鐵傾瀉過來。
炮彈如同冰雹般密集落下,覆蓋了每一處疑似工事、每一段可能藏兵的塹壕、每一座可作為支撐點的廢墟。
炮擊不再是盲目的覆蓋,而是經過精密計算後的“火海洗地”,
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殺傷有生力量,摧毀表麵工事,為步兵裝甲兵的推進掃清障礙。
“他娘的!李奇微真下血本了!”
李雲龍趴在漢江北岸一處加固掩蔽部的觀察孔後,震耳欲聾的爆炸聲讓掩體頂棚的泥土簌簌落下。
他透過彌漫的硝煙和火光,死死盯著對岸。
“柱子!給老子算準了!他們的炮兵陣地肯定藏在反斜麵!等炮火延伸,步兵坦克上來,給老子狠狠敲掉幾個!”
王承柱的炮早已分散隱蔽,此刻正頂著猛烈的炮火和空襲威脅,利用繳獲的炮隊鏡和測距儀,緊張地測算著南岸美軍可能的炮兵坐標。
每一次炮火間隙,都有一兩個隱蔽的炮兵陣地被鎖定。
炮火和空襲的硝煙尚未散儘,漢江冰麵上就傳來了履帶碾壓冰層的刺耳嘎吱聲!
數十輛美製重型坦克和中型坦克,排成楔形衝擊隊形!
坦克後麵,是貓著腰、在裝甲掩護下推進的美軍步兵,鋼盔和槍管在雪地上反射著寒光。
天空中的偵察校正機盤旋著,不斷為後方的炮兵指示目標。
“來了!準備戰鬥!”
各級指揮員的吼聲在殘破的工事裡響起。
“打!”
二十一軍扼守的正麵陣地,率先打響了反坦克第一槍!
幾門無後坐力炮和巴祖卡火箭筒,在機槍火力掩護下冒險開火!
“轟!”一輛衝在最前麵的坦克側麵中彈,燃起大火。
但更多的坦克繼續推進,炮塔轉動,精準地摧毀暴露的火力點!
“爆破組!上!”
轟!轟隆!
一聲聲震耳欲聾的爆炸,宣告著一輛輛鋼鐵巨獸的癱瘓或毀滅。
代價,是無數年輕的生命。
與此同時,沈泉的二十三軍在側翼與試圖包抄的美軍步兵展開了慘烈的近戰。
戰士們利用殘垣斷壁、彈坑甚至坦克殘骸作為掩護,用步槍、衝鋒槍、手榴彈和刺刀,頑強阻擊著試圖擴大突破口的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