覆蓋著黨旗和軍旗的靈柩,在民眾的矚目和哀思中,完成了告彆儀式。
然而,這並不是終點。
遵照李雲龍生前多次提及、並得到組織尊重和批準的遺願。
他的骨灰將不會安放在革命公墓,而是要回歸那片他為之戰鬥、為之流血、魂牽夢繞的土地——晉西北。
一架空軍專機,載著李雲龍的骨灰、護送骨灰的親屬(楊秀芹一家)以及堅持要送最後一程的趙剛,飛越太行山脈,向著山西方向飛去。
機艙內氣氛凝重,楊秀芹緊緊抱著那個覆蓋著黨旗的楠木骨灰盒,仿佛抱著丈夫的全部世界。
趙剛望著舷窗外起伏的山巒,目光悠遠,他知道,老李正在回家的路上。
與此同時,另一路,由醫護人員全程護送、躺在擔架上的孔捷,艱難卻執著地向著同一個目的地進發。
他要去赴老戰友最後的約定。
消息早已傳開。
當載著骨灰的車隊從機場駛出,沿著通往蒼雲嶺的公路行進時,沿途的景象讓所有護送人員為之動容。
道路兩旁,早已站滿了自發前來迎靈的老百姓。
他們中有白發蒼蒼的老人,有抱著孩子的婦女,有放下農活趕來的農民,有學校組織前來的學生。
人們臂戴黑紗,胸佩白花,手中舉著簡單的橫幅或李雲龍的遺像,沉默地站立著,眼神裡充滿了哀傷與不舍。
車隊經過時,沒有人喧嘩,沒有人擁擠。
人們隻是默默地注視著車隊,許多老人顫巍巍地舉起手敬禮,或是深深地鞠躬。
一些經曆過那個年代的老人們,忍不住老淚縱橫,喃喃自語:
“李團長回來了…接您回家了…”
從縣城到蒼雲嶺山下,數十公裡的道路,仿佛一條由無數沉默而悲傷的人們組成的河流,在無聲地流淌。
這是人民對一位真正為人民戰鬥過的將軍,最樸素、最真摯的告彆。
蒼雲嶺主峰,當年戰鬥最激烈的地方,如今已被平整出一片莊嚴肅穆的紀念場地。
那座高大的烈士紀念碑巍然矗立,碑身上密密麻麻的名字,在陽光下顯得格外肅穆。
紀念碑旁,已經提前挖好了一個墓穴。
沒有過多的修飾,簡樸而深沉,麵向著山下這片曾經焦土、如今已鬱鬱蔥蔥、充滿生機的山河。
葬禮儀式簡單而隆重。
沒有繁複的環節,隻有無儘的哀思。
三軍儀仗隊的禮兵再次出現,他們從楊秀芹手中,極其鄭重地接過覆蓋著黨旗的骨灰盒,邁著沉重而精準的正步,緩緩走向墓穴。
低沉悲愴的安息號聲,在山穀間響起,悠長而蒼涼,仿佛在為一位身經百戰的老兵吹響最後的熄燈號。
楊秀芹在家人的攙扶下,趙剛強撐著病體(他因連日悲痛和勞累,身體也已極度不適),以及被用擔架抬到現場的孔捷,默默地跟在後麵。
骨灰盒被緩緩放入墓穴中。
那一刻,楊秀芹的淚水再次決堤,她幾乎要撲過去,被兒子緊緊抱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