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雲龍離開後的第三周,衝繩海域迎來了一場罕見的冬季風暴。
狂風卷起巨浪,狠狠拍打著海岸線,仿佛要測試這座海外駐軍的堅固程度。
指揮中心內,張大彪站在巨大的電子海圖前,麵色凝重。
風暴不僅帶來了自然災害預警,更掩蓋了某些危險的動向。
“監測到不明水下目標正在接近禁區!”
聲納操作員突然報告,“特征分析顯示為微型潛航器,疑似偵察設備!”
幾乎同時,段鵬匆匆進來:
“攔截到加密通訊,內容與‘歡迎李將軍離開’有關,預計是針對我們的試探性行動。”
張大彪冷笑一聲:“果然來了。通知各部,按李將軍留下的第三號預案執行:外鬆內緊,引蛇出洞!”
風暴中,三艘偽裝成漁船的偵察船借著惡劣天氣的掩護,悄悄駛近中國駐防島嶼。船上人員顯然認為李雲龍的離開是個可乘之機。
但他們不知道的是,一張無形的大網已經張開。
海底已經鎖定目標;
空中,隱形無人機在風暴間隙悄然盤旋;
“目標已進入最佳攔截區域。”
張大彪沉著下令:“收網!記住,要活口和證據!”
刹那間,幾道黑影從海中升起,特戰隊員如神兵天降,迅速控製了三艘偵察船。
整個過程乾淨利落,甚至沒有引起附近美日軍艦的注意。
審訊結果令人震驚:這些偵察船不僅屬於日本右翼團體,還有美軍退役人員參與,計劃搜集中國駐軍情報,製造事端。
“怎麼處理?”魏大勇請示。
張大彪沉思片刻:“按首長的交待:有理有利有節。
將人員和證據分彆移交給日美雙方,表示我們相信這是‘個人行為’,期待他們妥善處理。”
這一招以退為進,讓日美雙方既尷尬又感激,不得不嚴肅處理涉案人員,並加強了對國內激進勢力的管控。
風暴過後,更大的考驗接踵而至。
一天清晨,軍營外突然聚集了大量民眾,不同於以往的抗議,這次人們手持請願書,情緒激動。
段鵬迅速查明原因:一家日本大企業計劃在駐軍附近建設化工廠,可能造成嚴重環境汙染,當地民眾抗議無效,轉而向中國駐軍求助。
“代指揮官,這很可能是陷阱。”王承柱分析,“如果我們乾預,就是乾涉內政;如果不乾預,就會失去民心。”
張大彪召集緊急會議。眾人意見分歧:有的主張謹慎,有的主張強硬。
就在這時,張大彪想起李雲龍臨行前的交待:“記住,民心才是真正的堡壘。”
他做出一個大膽決定:“以‘環境保護和軍民健康’為由,邀請中日美三方專家組成聯合評估組,對化工廠項目進行科學評估。”
這個提議既站在道德製高點,又避免了直接乾預內政。
日美方麵難以拒絕,當地民眾熱烈歡迎。
評估結果證實了環境汙染風險,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化工廠項目被迫取消。
中國駐軍再次贏得民心,而日美方麵也無話可說。
然而,真正的危機總是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候來臨。
一個深夜,刺耳的警報響徹軍營:“生化襲擊警報!疑似毒氣泄漏!”
官兵們迅速按照預案戴上防毒麵具,封閉營區。
但很快發現,這不是普通事故——監測顯示,有毒氣體正從多個方向向軍營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