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最高層的決策迅速而果斷。國會派出的專項工作組,由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老親自帶隊,以最快的速度抵達了遠航基地“天穹”。他們的任務隻有一個:核實那份令人難以置信的報告——技術難關全破?極限測試完成?安全性99.9999?提前三個月發射?!
工作組沒有聽冗長的彙報,而是直接紮進了最核心的地方。
他們調閱了海量的原始測試數據,一行行代碼,一條條曲線,被最嚴苛的專家反複核對驗證。
他們現場觀看了關鍵極限測試的回放錄像:艙體在極限壓力下的呻吟,電子係統在電磁風暴中的堅守,冗餘係統在多重故障下的力挽狂瀾……畫麵震撼人心。
他們與王院士、李總工、許明遠、李哲等核心人員進行了深度質詢,每一個細節都被反複推敲。
三天!工作組隻用了三天時間。當他們離開時,帶走的是一份確認無誤、甚至比基地報告更增添了幾分震撼的評估結論:
“天穹”基地報告所述,字字屬實,絕無虛言!“星途五號”飛船的技術狀態,已達到甚至超越了載人航天的最高安全標準!提前發射,具備充分的技術基礎和可靠性保障!
這份沉甸甸的結論,如同最後的通行證,被迅速呈遞國會最高決策層。
批複隻有一個字:
“準!”
基地的脈搏:最後的衝刺
“準”字落下,“天穹”基地的脈搏瞬間被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頻率!如果說之前的極限測試是淬火鍛造,那麼現在,就是為出鞘神兵進行最後的拋光、上油、校準!
每一個環節都進入了倒計時的衝刺:
總裝車間:飛船被小心翼翼地吊裝至巨大的轉運平台,進行發射前的最後總檢。數以萬計的接口、線路、傳感器被工程師們用放大鏡和精密儀器反複核查,確保萬無一失。空氣裡彌漫著無塵服摩擦的細微聲響和高度專注的靜默。
燃料加注準備:特製的低溫推進劑儲罐如同沉睡的巨龍,靜靜矗立在隔離區。加注流程演練了一遍又一遍,每一個閥門、每一根管道都承受著最嚴苛的檢視。安全預案被推演到了極致。
測控係統聯調:遍布全國乃至全球的測控站點、遠望號測量船、天鏈中繼衛星……龐大的測控網絡被反複激活、演練。確保天地之間,信號永不斷聯,指令精準無誤。
發射塔架:高達百米的鋼鐵巨人早已準備就緒,巨大的回轉平台緩緩合攏,將“星途五號”飛船溫柔而堅定地擁入懷中,進行發射前最後的聯合檢查。
應急預案:從發射台緊急撤離到太空艙應急返回,每一個可能的風險點都製定了詳儘的預案,並進行了多次貼近實戰的演練。搜救隊伍、醫療團隊、後勤保障,全部嚴陣以待。
基地裡彌漫著一種高度緊張卻又井然有序的氣氛。每個人都清楚自己肩負的責任,每一個動作都力求完美。許明遠和李哲並未因測試結束而鬆懈,他們如同最精密的掃描儀,繼續在各自的領域進行著最後的複核,確保係統的每一個“細胞”都處於最佳狀態。
星途的執劍者:楊偉利
在基地的另一片區域,一個相對安靜卻同樣充滿力量的地方——航天員中心。我們的英雄,即將執劍蒼穹的宇航員,楊偉利,正在進行著發射前最後的準備。
楊偉利,這個名字,代表著千萬航天人中最頂尖的意誌與體魄。他的入選,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奮鬥史詩。
萬裡挑一的選拔:從數千名優秀的空軍飛行員中脫穎而出,他經曆了堪稱“地獄”的選拔:超乎想象的生理極限測試離心機上的恐怖過載、低壓缺氧艙的窒息考驗、前庭功能測試的天旋地轉)、嚴苛到極致的心理評估長期幽閉、極端壓力下的心理穩定性)、以及涵蓋天文、地理、物理、工程、醫學的龐大知識考核。每一次篩選,都如同大浪淘沙。
非人的訓練:
體能的錘煉:每日雷打不動的高強度體能訓練,維持著堪比頂級運動員的體魄。水下失重訓練穿著120公斤重的訓練服在巨大水槽中模擬太空行走),一練就是幾個小時,挑戰著生理和心理的極限。
意誌的磨礪:狹小幽閉的隔離艙內,長達數日甚至數周的獨處訓練,對抗著孤獨與壓抑;複雜故障的應急處置模擬,在刺耳警報和紅色閃爍中保持絕對冷靜,做出分秒不差的正確判斷。
專業的精進:熟記飛船數以萬計的操作手冊和應急預案;在模擬器上進行成千上萬次的操作演練,直到每一個動作都成為肌肉記憶;學習掌握複雜的科學實驗設備操作……
極限的考驗:他經曆過模擬返回艙以“錯誤”姿態高速衝入大氣層的驚魂時刻,感受過模擬太空艙失壓的生死時速,也在模擬器上處理過同時爆發多個致命故障的“地獄模式”。每一次,他都憑借著過硬的素質、鋼鐵般的意誌和紮實的訓練,化險為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此刻,發射在即。楊偉利沒有激動難耐,反而顯得異常平靜。他嚴格按照作息時間表休息、進食,進行著舒緩的適應性訓練。在心理輔導師的陪同下,他回顧著訓練的點滴,梳理著任務流程,將心態調整到最佳的戰鬥狀態。他的眼神,如同淬煉過的寒星,清澈、堅定、充滿力量。他知道,他承載的不僅僅是個人的夢想,更是整個民族的期望。
騰飛!星耀寰宇!
公元2003年7月20日。黎明前的戈壁灘,寂靜而莊嚴。
遠航基地發射中心,燈火通明,亮如白晝。巨大的“星途五號”飛船,如同一位身披銀甲的巨人,靜靜地矗立在巍峨的發射塔架之巔,箭指蒼穹。晨光熹微,為它鍍上了一層神聖的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