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重工材料實驗室裡的歡呼聲仿佛還在空氣中回蕩,就被李哲帶來的噩耗徹底擊碎。許明遠手中的“海神鋼”試樣“哐當”一聲掉在地上,那象征著堅韌的韌窩斷口,此刻卻諷刺地映照著動力係統麵臨的深淵。
“你說什麼?主軸…斷了?!”許明遠的聲音帶著難以置信的嘶啞,一把抓過李哲手中的試驗報告。報告首頁,一張觸目驚心的照片占據了大半版麵:一根比成年男子腰身還粗、長達近二十米的巨型合金鋼軸,在中間位置赫然斷成兩截!斷口扭曲、參差不齊,如同被巨力撕裂的肢體,周圍散落著變形的軸承碎片和飛濺的油汙。照片下方,一行冰冷的結論:“蒸汽輪機原型機首次台架試驗失敗,主軸在額定轉速75時發生災難性斷裂。”
報告上冰冷的數據更是令人窒息:
斷裂位置:主軸中部理論應力集中區)。
斷裂性質:疲勞斷裂疊加過載脆斷。
直接原因:主軸在高速旋轉時,偏擺量徑向跳動)嚴重超標,達到設計允許上限的三倍以上!巨大的不平衡離心力導致主軸劇烈震動,引發共振,最終在材料疲勞極限處瞬間斷裂。
根本原因:
加工精度不足:主軸幾何精度圓度、圓柱度、同軸度)未達到設計要求,表麵微觀不平度超標,存在應力集中點。
殘餘應力釋放不均:巨型主軸在加工和熱處理過程中產生巨大內應力,在高速旋轉和溫度變化下非均勻釋放,加劇變形。
動平衡技術缺陷:現有動平衡設備精度不夠,無法準確測量和校正如此龐大、複雜結構帶葉輪、聯軸器等)的微小不平衡量。補償模型未能有效預測高速、高溫下的動態變形。
“吳總工當場就…就暈過去了!”李哲的聲音帶著哭腔,眼鏡片上蒙著一層霧氣,“我們花了整整一年!投入了所有能投入的資源!主軸毛坯是萬噸水壓機鍛出來的,加工是廠裡老師傅用那台老掉牙的‘功勳’機床一點一點啃下來的!動平衡試驗做了不下百次!本以為…本以為能聽到它平穩運轉的聲音…結果…結果它把自己震碎了!”他痛苦地抱著頭,蹲在地上,肩膀劇烈地抖動。幾個月來不眠不休的努力,在一聲恐怖的斷裂巨響中化為烏有。夢想碎裂的聲音,遠比鋼鐵的斷裂更讓人絕望。
許明遠強迫自己冷靜下來,快速翻看著報告後麵詳細的數據分析和金相檢測報告。斷裂起源於一個微小的加工刀痕,在巨大的偏擺震動和交變應力下迅速擴展。星海係統在他腦海中瘋狂閃爍,結合著報告中的數據,給出更加具體但也更加令人心寒的提示:
【警告:材料微觀缺陷非金屬夾雜、微小裂紋)在加工應力下成為裂紋源。】
【檢測到主軸支撐係統剛度不足,無法有效抑製高速下的模態振動。】
【動平衡補償算法未能考慮熱變形耦合效應,誤差累積。】
【建議:提升加工精度至yy級當前設備極限為xx級);開發高精度在線熱變形監測與主動抑振係統;優化動平衡算法…】
這些提示,每一條都指向一個巨大的、短期內幾乎無法逾越的技術鴻溝!提升加工精度?國內根本沒有能穩定加工如此巨大工件且精度達到yy級的超重型精密機床!開發高精度在線監測和主動抑振係統?這需要頂尖的傳感器技術、實時數據處理能力和精密作動機構,同樣是空白!優化算法?沒有高精度的實測數據支撐,算法就是空中樓閣!
絕望,如同冰冷的鐵水,澆鑄在每個人的心頭。
地點:動力係統攻堅組臨時指揮部一片狼藉)。
破碎的零件、散落的圖紙、燒毀的傳感器殘骸…空氣中彌漫著機油、焦糊和失敗的味道。吳振邦總工已經蘇醒,臉色灰敗地靠在椅子上,仿佛一夜老了十歲。團隊的其他成員,或沉默地收拾殘局,或紅著眼圈盯著斷裂主軸的照片,士氣跌入冰點。
“完了…全完了…”一個年輕的工程師喃喃自語,聲音充滿了幻滅,“沒有高精度機床,沒有核心傳感器,沒有經驗…我們拿什麼造航母的心臟?靠手搓嗎?國外封鎖得死死的,連顆螺絲都買不到!我們…我們根本做不到!”
“住口!”吳振邦猛地一拍桌子,聲音嘶啞卻帶著不容置疑的威嚴,他掙紮著站起來,目光掃過一張張年輕而絕望的臉,“做不到?當年我們用算盤打原子彈的時候,誰說過做不到?用臉盆端石油的時候,誰說過做不到?現在一根主軸斷了,你們就覺得天塌了?航母的心臟就不跳了?”他走到那斷裂主軸的照片前,手指顫抖著撫過那猙獰的斷口,聲音陡然拔高,帶著一種悲壯的決絕: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它是斷了!但它也告訴我們,路在哪裡!精度!就是動力係統的心臟!心臟跳不穩,整艘船就是漂浮的棺材!這話我說過!現在,它用命證明了!老李!”他猛地轉向李哲,“帶著你的人,給我把這斷口研究透了!把它身上每一個應力集中點、每一絲加工瑕疵、每一處應力釋放不均的痕跡,都給我找出來!記下來!這就是我們下一步攻關的靶子!”
他走到窗前,指著遠處燈火通明、已經開始進行艦體分段合攏的乾船塢,聲音低沉而充滿力量:“‘海神鋼’的脊梁立起來了!我們動力的心臟,絕不能停跳!更不能成為這鋼鐵巨艦的阿喀琉斯之踵!沒有路,就用我們的命,用我們的骨頭,鋪一條路出來!”
吳振邦的話,像一記重錘,砸碎了籠罩的絕望,也砸出了血性。李哲猛地抬起頭,擦掉眼鏡片上的霧氣,眼神重新變得銳利而專注。“吳總,您放心!主軸斷了,我們團隊的骨頭沒斷!精度不夠,我們就用命去磨!算法不準,我們就用汗去算!這台機器不行,我們就把它拆了、改了、升級了!我就不信,這口氣,我們中國人爭不過來!”
絕境中的奮起:
動力攻堅組進入了前所未有的“戰時狀態”:
斷口“考古”:李哲帶領團隊,如同法醫解剖屍體般,對斷裂主軸進行毫米級、甚至微米級的檢測分析。三維掃描、電子探針、斷口複型…不放過任何一絲線索。每一個微小的加工刀痕、材料缺陷、疲勞紋路都被記錄下來,建立精確的失效模型。他們發現,現有的“功勳”機床,其固有的微米級顫振和熱變形,是導致幾何精度難以達標的主因。
土法上馬,極限壓榨:沒有高精度機床,那就用“笨”辦法和“巧”心思!老師傅們憑借幾十年積累的“手感”和經驗,在現有設備上進行超精密切削和研磨。他們製作了極其精密的輔助工裝,采用“螞蟻啃骨頭”的分段加工、多次測量、微量補償的方法,力求將誤差降到最低。車間裡溫度嚴格控製,工人輪班倒,機床24小時不停歇。每一次進刀,都如同在懸崖邊行走。
算法突圍:許明遠全力支援。他利用星海係統對失效模型和震動數據的分析能力雖然無法提供具體算法),結合李哲團隊積累的海量試驗數據儘管很多是失敗數據),開始嘗試構建更複雜的“熱力流”多物理場耦合動平衡模型。他提出引入基於人工智能的自學習補償機製,利用有限元分析預測熱變形,並在動平衡過程中進行實時修正。這需要超強的算力,星火科技調集了最強的服務器集群進行支持。
“仿生”減振的靈感:一次偶然的機會,李哲在觀察船塢附近海水中隨波浪搖曳的海藻時,腦中靈光一閃:“自然界的生物如何應對複雜的流體動力?能否將某種仿生減振結構應用於主軸支撐係統?”這個模糊的想法得到了許明遠的支持。星海係統立刻給出了大量關於“流體動力阻尼”、“柔性約束”、“生物減振結構”的模糊關聯信息。李哲團隊開始著手設計一種結合了液壓阻尼和特殊彈性材料的“仿生智能軸承支撐結構”雛形。
然而,進展極其緩慢,代價巨大。新加工的主軸毛坯在極限壓榨下勉強達到了設計精度的邊緣,但動平衡試驗依然不理想,震動指標雖比第一次好,但仍遠超安全閾值。仿生支撐結構還在概念驗證階段。時間一天天無情流逝,乾船塢裡艦體的“骨架”日益豐滿,動力艙的位置如同一個巨大的空洞,等待著那顆遲遲無法穩定跳動的心臟。
巨大的壓力再次襲來。內部的質疑聲更加刺耳:“艦體都快造好了,動力還沒影,難道真造個殼子漂著?”
“仿生?異想天開!哪有時間搞這些花裡胡哨的?”
“是不是該考慮…備份方案?比如引進…”這話沒說完就被吳振邦淩厲的眼神瞪了回去。
許明遠站在動力試驗車間外,聽著裡麵主軸在試驗台上發出的、令人心悸的沉悶嗡鳴和不規律的震動,看著李哲布滿血絲卻依舊緊盯著監測屏幕的眼睛,再想到蕭勁鬆司令員那句“需要什麼特殊條件”的承諾,以及星海係統掃描“福特級”的模糊選項……
一個孤注一擲、風險難以估量的計劃,在他心中變得無比清晰和堅定。為了這顆“動力之心”,為了不辜負艦體上那已漸成型的鋼鐵脊梁,為了打破這令人窒息的封鎖,他必須去冒這個險!去親眼看看,那顆屬於巨獸的心臟,究竟是如何平穩跳動的!
他拿出加密手機,撥通了那個隻屬於鷹巢的絕密號碼,聲音平靜卻帶著千鈞之力:
“蕭司令,我是許明遠。動力之心,跳動維艱。我請求…執行‘破曉計劃’。”
電話那頭,蕭勁鬆沉默了數秒,隻回了一個字:
“準!”
喜歡鬼迷瘋重生之80後逆襲人生請大家收藏:()鬼迷瘋重生之80後逆襲人生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