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十七的手指微微發抖。作為生物科技公司的老板,他見過太多死亡,但此刻觸摸著一位總理的臨終遺言,仍感到一陣眩暈。窗外的閃電照亮了信紙第一行:
"獻給未儘的理想。"
信紙上的字跡清瘦有力,墨跡在某些段落明顯加深,像是書寫時長時間停頓所致。
"親愛的同胞們,當你們讀到這封信的時候,我或許已經不能再發聲..."
顧十七仿佛看見周維民深夜伏案的身影。這位總是麵帶微笑的總理,在信裡展現出罕見的坦誠。
"我出生在物質匱乏的年代,成長於社會動蕩的時期。"周維民詳細描述了他童年餓肚子的經曆,一碗紅薯粥要分給三個兄弟姐妹。這些細節從未出現在官方簡曆中。
"從地方到中央,我有幸見證新唐從封閉走向開放。"信中提到他任財政廳長時推動的農業稅改革,讓三百萬農民第一次有了餘糧。"但每次調研,仍能看到偏遠山區兒童赤腳上學的情景。"
顧十七想起自己研發的營養劑被周維民大力推廣到貧困地區時,那位老人握著他的手說:"顧先生,科技應該先溫暖最需要溫暖的人。"
信的中段,筆跡突然變得急促。
"現代化的成果必須落到每個普通人的生活之中。"周維民寫道,"發展必須有溫度。"
顧十七知道這是在暗指與包正雄的政見分歧。包派主張大規模基建拉動gdp,而周維民堅持減稅降費。去年國會辯論時,周維民那句"六千萬人月收入不足一千元"的發言,曾讓現場鴉雀無聲。
"市場在資源配置中應起決定性作用。"信中這段文字下麵有反複修改的痕跡,"但某些同僚更相信行政指令的力量。"
讀到此處,顧十七突然明白為什麼包正雄要除掉周維民。隨著總統大選臨近,周維民的市場化改革方案獲得越來越多支持,甚至威脅到包氏家族控製的壟斷產業。
接下來的內容讓顧十七呼吸凝滯。
"那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千家萬戶的生活軌跡。"周維民用五頁篇幅反思過度防疫的代價——中小企業成批倒閉,抑鬱症患者激增,甚至有孕婦因延誤就醫而流產。
"信息不暢引起恐慌,壓抑表達積聚不安。"這段話被水漬暈開,分不清是淚水還是茶水。"太多真實的聲音未能被聽見。"
顧十七想起2022年冬天,他的工廠被強行征用為隔離點,價值上億的實驗設備被消毒液腐蝕報廢。當他試圖申訴時,得到的隻有趙鐵山冰冷的警告:"顧總,要以大局為重。"
"一個健康的社會應當鼓勵講真話。"周維民在信中寫道,"表麵的平靜終究難以長久。"
顧十七想起上個月被查封的《海城日報》,就因為刊登了失業率數據。此刻窗外雨聲漸歇,東方泛起魚肚白。他揉了揉酸脹的眼睛,繼續往下讀。
"我從不刻意指責體製..."這段文字顯得格外謹慎,仿佛寫完後又被反複審視,"但更關注如何從過往中汲取教訓。"
信紙在這裡有一道明顯的折痕,似乎曾被長時間攥在手中。顧十七能感受到書寫者內心的掙紮——既要保持政治正確,又想說出真相。
最後三頁字跡異常工整,像是深思熟慮後的告白。
"中國的未來屬於每一位腳踏實地的普通人。"周維民寫道,"即使立處微小,也不喪失良知底線。"
顧十七想起第一次見到周維民的場景。在生物科技論壇上,這位總理認真記下每個創業者的困難,會後立刻要求相關部門解決。當時包正雄就坐在主席台上,臉上掛著程式化的微笑。
"我或許將歸於寂靜,但你們仍在塵世奔走。"信的結尾處,墨跡深深浸透紙背,"願這封信如微光未滅,照見彼此前行的方向。"
顧十七輕輕折好信紙。晨光透過窗簾縫隙照在信封上,他這才發現內層還有一張便簽:"若遇不測,請交胡立棠。"
地下室的空氣突然變得凝重。
顧十七將信貼身放好,突然聽見樓上傳來玻璃碎裂的聲音。他迅速關閉保險櫃,閃身躲進書架後的暗門——這是周夫人特意提醒過的逃生通道。
沉重的軍靴聲從頭頂傳來,接著是趙鐵山標誌性的沙啞嗓音:"仔細搜,特彆是紙質文件。"
顧十七屏住呼吸。暗門另一側是通往車庫的狹窄通道。他輕手輕腳地移動,卻在轉角處撞上一個黑影。
"顧先生?"對方先認出了他。借著微光,顧十七認出這是周維民的機要秘書小林,左臂還在滲血。
"他們殺了總理..."年輕人聲音哽咽,"現在要來銷毀證據。"
車庫外傳來引擎聲,至少有三輛車包圍了出口。顧十七摸了摸胸口的信件,突然做出決定:"你認識胡立棠的前秘書嗎?"
小林點點頭:"我大學學長。"
"幫我聯係他。"顧十七從錢包抽出一張芯片卡,"用這個加密頻道,就說...微光需要傳遞。"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
夜色如墨,暴雨傾盆。
胡立棠的私人莊園隱藏在深山之中,四周布滿暗哨,電子乾擾設備全開,確保沒有任何監聽信號能夠滲透進來。莊園的地下會議室裡,盞昏黃的吊燈下,圍坐著七個人一胡立棠、前總理溫家明、三位退役將軍、一位最高fa院前院長,以及特邀出席的顧十七。
溫家明摘下老花鏡,手指輕輕敲擊著桌麵.上的文件一一那是周維民的遺書副本,以及顧十七提供的泳池謀殺案視頻證據。
"老胡,"溫家明聲音低沉,"包正雄已經瘋了,他敢對維民下手,就敢對我們所有人下手。"
胡立棠坐在主位.上,眼神冷峻。他今年已經七十五歲,但軍人的氣質依舊淩厲。他緩緩開口"黨內彈劾程序必須啟動,但包正雄控製了國會多數席位,常規手段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