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末的陽光透過禮堂的高窗,在水磨石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斑。葉辰攥著發言稿的手微微出汗,指尖把紙頁邊緣撚得起了毛邊。台下坐著黑壓壓的人,有農機站的乾部,有各地的技術員,還有幾個金發碧眼的外國專家,正對著手裡的資料低聲交談。王主任坐在第一排,朝他比了個“穩住”的手勢,鬢角的白發在光線下格外顯眼。
“下一位,市農機廠葉辰同誌,分享《基於丘陵地形的多功能收割機研發實踐》。”主持人的聲音落下,葉辰深吸一口氣,走上講台。皮鞋踩在台階上的“噔噔”聲,在安靜的禮堂裡格外清晰。
他把發言稿放在講台上,卻沒立刻去看。目光掃過台下,突然看見角落裡坐著兩個熟悉的身影——李家莊的王大爺和西頭的張老漢,正舉著粗瓷大碗喝水,碗沿還沾著點麥糠。葉辰心裡一暖,那些緊張突然就散了。
“各位領導,專家,老鄉們。”他開口時,聲音比預想中穩,“今天我不想念稿子,想講講這台收割機背後的故事。”
台下泛起一陣輕微的騷動。外國專家裡有人皺起眉,顯然沒料到會是這樣的開場。王主任卻笑了,端起茶杯喝了口,眼裡帶著讚許。
“去年秋收,王大爺拉著我去看他的坡地。”葉辰指著大屏幕上的照片,那是片傾斜的玉米地,地埂被雨水衝得坑坑窪窪,“他說‘小葉,機器再快,爬不上這坡有啥用?’那天我蹲在地裡,看著老黃牛拉著犁慢慢走,突然明白——咱的機器,得先學會在咱的地裡‘走路’。”
他切換到收割機履帶的設計圖,上麵密密麻麻標著修改痕跡:“最初的履帶太窄,在坡地總打滑。張老漢教我看老黃牛的蹄子,說‘牛蹄子寬,帶花紋,才能站得穩’。我們加寬履帶五公分,又在齒紋上加了三個小凸起,就像給機器穿上了‘牛蹄鞋’,再陡的坡都能爬。”
屏幕上出現對比視頻:左邊是沒改進的機器在坡地打滑的樣子,右邊是新履帶穩穩行駛的畫麵。王大爺在台下使勁拍了拍大腿,粗聲喊道:“對!就像俺家老黃牛,穩當!”引來一片善意的笑聲。
“還有秸稈粉碎裝置。”葉辰調出另張圖紙,“劉寡婦說,收完玉米還得雇人粉碎秸稈,錢花在刀刃上才值。我們把切割刀改成螺旋狀,收玉米時順便把秸稈絞碎,直接還田當肥料,一畝地能省二十塊工錢。”
外國專家裡有人舉起手,用生硬的中文問:“葉先生,你們的設計標準是什麼?為什麼不采用國際通用參數?”
葉辰笑了,指著屏幕上的丘陵地圖:“我們的標準,就是這些土地的‘脾氣’。國際參數適合平原,可咱有七億畝丘陵山地,機器得按咱的地形‘量體裁衣’。”他頓了頓,加重語氣,“就像人穿鞋,合不合腳,隻有腳知道。”
台下響起熱烈的掌聲。王大爺站起來,手裡舉著個布包:“俺們也準備了份‘資料’!”他解開布包,裡麵是幾塊不同顏色的泥土,“這是黑土,這是黃土,這是鹽堿土。小葉的機器,在這幾種土裡都試過,哪塊地用啥速度,啥角度,他心裡門兒清!”
張老漢也跟著喊:“上次機器陷進泥坑,他跳進水裡摸機器底盤,說‘得知道坑有多深,下次才能繞著走’!”
兩個老漢你一言我一語,把葉辰在鄉下試機的事全抖了出來——在雨裡守著機器測數據,在老鄉家的炕桌上畫圖紙,甚至為了調一個螺絲,蹲在地裡吃了三頓玉米餅。台下的人聽得入了神,外國專家們也忘了記筆記,眼睛一眨不眨地看著那幾塊帶著濕氣的泥土。
“所以我們的研發,從來不是坐在辦公室裡畫圖紙。”葉辰的聲音有些哽咽,“是王大爺遞的那碗熱粥,是張老漢指的那條近路,是無數老鄉說的‘要是能這樣就好了’,推著我們往前走。”
他展示最後一組數據:改良後的收割機,在丘陵地區作業效率比進口機高15,成本卻低一半,已經在十五個縣推廣使用。“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成果,是土地教我們的,是老鄉們幫我們的。”
演講結束時,掌聲響了很久。外國專家裡有人走上台,主動伸出手:“葉先生,我們想引進這項技術,或者……合作研發適合中國地形的農機。”
葉辰看向王主任,對方朝他點頭。他握住外國專家的手,認真地說:“合作可以,但有個條件——所有設計必須先在咱的土地上試過,老鄉們說行,才算成。”
交流會的茶歇時間,葉辰被圍得水泄不通。有問技術細節的,有談合作意向的,還有幾個大學生擠過來,說想畢業後到農機廠工作。王大爺和張老漢也成了“紅人”,被專家們圍著問土地的特性,張老漢掏出煙袋鍋,邊裝煙邊說:“土性跟人性一樣,你對它實誠,它就給你好臉色……”
王主任找到葉辰時,他正蹲在地上,給幾個年輕人畫收割機的草圖。“小子,乾得不錯。”王主任遞給他瓶汽水,“剛才市裡來電話,說要給咱廠撥專項研發經費,還讓你牽頭成立‘丘陵農機研究所’。”
葉辰擰開汽水瓶,泡沫濺在手背上:“那得把王大爺他們請來當顧問,他們才是真正的‘土專家’。”
陽光穿過高窗,落在他們身上,暖洋洋的。葉辰望著禮堂裡穿梭的人群,突然覺得,這場交流會最珍貴的,不是訂單和合作,而是讓更多人明白——真正的技術,從來不是高高在上的參數和理論,是能彎下腰,聽土地說話,聽老鄉們說話。
就像王大爺說的:“機器再金貴,也得在土裡滾過,才算真正活了。”
傍晚散會時,葉辰把王大爺和張老漢送上回家的拖拉機。張老漢從懷裡掏出個布包,塞給他:“這是俺們村新磨的玉米麵,給你和秦姑娘嘗嘗。”王大爺拍了拍他的肩膀:“彆驕傲,地裡的學問多著呢,咱還得接著琢磨。”
拖拉機突突地駛遠,揚起一路塵土。葉辰站在路邊,手裡捧著溫熱的玉米麵,望著遠處連綿的丘陵。夕陽把山影拉得很長,像無數等待著好機器的莊稼人,在暮色裡靜靜佇立。
他知道,這不是結束,是新的開始。那些藏在泥土裡的智慧,那些老鄉們樸素的期待,會像種子一樣,在更多技術員心裡發芽,長出更懂土地的機器,長出更踏實的希望。而這場交流會,不過是給這希望,搭了座通向遠方的橋。
喜歡四合院:從工傷開始的逆襲請大家收藏:()四合院:從工傷開始的逆襲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