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冬天的大平市,寒風呼嘯,雪花紛飛。
韓雲逸推著三輪車在雪地裡吃力前行,車鬥裡裝滿了從現代帶來的各種生活用品。經過幾個月的摸索,他已經找到了一些規律,這個時代的人們對新奇的東西總是充滿好奇。
“師傅,這是什麼?”一個年輕工人指著車鬥裡用塑料袋包裝的小物件問道。
“這叫圓珠筆芯,比鋼筆好用多了。”韓雲逸熟練地拿起一支演示,“你看,寫字流暢,不漏墨,價格還便宜。”
圍觀的工人們議論紛紛,很快就有人掏錢購買。韓雲逸心裡清楚,這個時代正處於改革開放的前夜,人們的思想開始活躍,對新事物的接受度也在提高。
賣完東西,韓雲逸來到大平市機械廠門口。這是一家國營大廠,有三千多名工人,但最近幾年效益不好,工人們的日子也不太好過。
“小夥子,你這三輪車不錯啊。”一個中年男人走過來,仔細打量著韓雲逸的三輪車。
“您是?”韓雲逸禮貌地問。
“我叫李建國,是這廠子的工人。”李建國拍了拍車鬥,“這車結實,比我們廠裡的老三輪強多了。”
韓雲逸眼前一亮,這李建國看起來是個實在人,而且對機械似乎很懂行。“李師傅,我看您對機械挺在行的。”
“乾了二十多年了,什麼機器沒見過。”李建國歎了口氣,“就是現在廠裡效益不好,我們這些老工人也沒什麼用武之地。”
兩人聊了起來,韓雲逸了解到李建國是車間的技術骨乾,手藝精湛,但因為廠裡產品老舊,銷路不好,很多有經驗的工人都閒著沒事乾。
“李師傅,您會做家具嗎?”韓雲逸試探性地問。
“家具?”李建國愣了一下,“倒是會一些,以前在老家的時候學過木工。不過現在都是機械化生產,手工的東西不值錢。”
韓雲逸心中一動,他記得現代的家具市場,特彆是手工家具,價格不菲。而且這個時代的人們對耐用品的需求很大,家具正是其中之一。
“李師傅,您有沒有想過自己做點什麼?”韓雲逸壓低聲音,“我有個想法,不知道您願不願意聽聽。”
李建國看了看四周,“你說。”
“我想開個小作坊,專門做家具。您的技術好,我有渠道,咱們合作怎麼樣?”
李建國猶豫了,“這…這不是投機倒把嗎?”
“什麼投機倒把,這叫勤勞致富。”韓雲逸拍了拍他的肩膀,“再說了,您現在在廠裡一個月能拿多少錢?”
“四十多塊。”
“如果咱們合作,一個月至少能賺一百多。”韓雲逸信心滿滿,“而且以後政策會越來越好,個體戶遲早會合法化的。”
李建國心動了,他在廠裡確實沒什麼前途,每天重複著同樣的工作,看不到希望。“那…那我們怎麼開始?”
“您先彆著急,讓我考慮考慮具體的計劃。”韓雲逸說,“過兩天我再來找您。”
離開機械廠,韓雲逸回到現代。他需要仔細研究一下家具製作的工藝,還要準備一些工具和材料。
回到流雲齋,韓雲逸發現門口站著一個熟悉的身影。
“若欣?”韓雲逸有些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