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下午,韓雲逸來到海關緝私局。宋磊把他帶到一個戒備森嚴的倉庫裡。
“這批文物是從一個走私集團手裡繳獲的,總價值超過兩千萬。”宋磊指著擺在桌上的幾件古董,“就是這幾件,專家們爭議比較大。”
韓雲逸仔細觀察著這些古董。有青銅器、瓷器、玉器,還有幾幅字畫。每一件看上去都價值不菲。
“爭議主要在哪裡?”
“主要是年代和真假的問題。有些專家認為是真品,但年代可能不對。有些認為是高仿品。這直接關係到量刑的輕重。”
韓雲逸點點頭。文物走私的量刑確實和涉案文物的價值直接相關。如果是真品,特彆是珍貴文物,量刑就會很重。
他拿起一件青銅鼎,重量、銅綠、鑄造工藝都很到位。但仔細觀察紋飾,卻發現了問題。
“這件鼎的紋飾有問題。商代的饕餮紋不是這個樣子的,更像是後世的仿製品。”
“你確定?”宋磊拿出記錄本。
“八九不離十。真正的商代青銅器,紋飾有嚴格的規律。這件鼎的紋飾明顯是現代人根據想象畫出來的。”
韓雲逸又拿起一件瓷瓶。這是一件青花瓷,從造型看像是明代的產品。
“這件倒是真的,而且年代也對。明代嘉靖年間的青花瓷,價值不低。”
就這樣,韓雲逸一件一件地仔細鑒定。有真有假,有些年代對,有些年代不對。宋磊在旁邊詳細記錄。
“韓先生的鑒定很專業啊。”一個聲音從門外傳來。
幾個穿著得體的中年人走進倉庫。為首的是一個戴眼鏡的瘦高男子。
“這幾位是國家博物館的專家,專程從京城趕來協助鑒定。”宋磊介紹道。
為首的專家自我介紹:“我是國家博物館研究員張文華。聽說這裡有位年輕的鑒定師,很想見識一下。”
語氣很客氣,但話裡帶著明顯的輕視。
韓雲逸也不在意,繼續鑒定手頭的古董。
張文華和同事們開始重新鑒定韓雲逸已經看過的那些古董。很快,分歧就出現了。
“這件青銅鼎,我認為是真品。”張文華指著韓雲逸剛才判定為假貨的那件鼎,“銅綠自然,鑄造工藝精良,完全符合商代特征。”
“但是紋飾…”韓雲逸開口。
“年輕人,鑒定古董不是光看紋飾的。”張文華打斷他,“要綜合考慮材質、工藝、曆史背景等多個方麵。你可能在某些書上看過一些理論知識,但實際經驗還是不夠。”
另一個專家也附和:“這件鼎我也認為是真品。而且從銅綠的分布情況看,至少有兩千年以上的曆史。”
韓雲逸皺起眉頭。他相信自己的判斷,但對方畢竟是國家博物館的權威專家。
“那這件瓷瓶呢?”宋磊指著韓雲逸判定為真品的明代青花瓷。
張文華拿起瓶子仔細觀察:“這件是仿品。青花的顏色不對,明代嘉靖年間的青花應該更深一些。而且胎質太白了,真正的明代瓷器胎質應該是略帶灰色的。”
“可是…”韓雲逸想反駁。
“小夥子,我知道你可能在古玩市場混過,有一些經驗。但那些地方的東西大多是仿品,真品很少。你的眼力可能被誤導了。”另一個專家搖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