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模擬培訓接近了尾聲,進行這場模擬答辯,培訓就結束了。
教室裡的空調低沉嗡鳴,像某種疲憊的歎息,在耳邊持續震動著。
冷氣從頭頂緩緩落下,拂過每個人的後頸,帶來一陣陣清涼與壓抑交織的感覺。
雖然是模擬,但每個環節都逼真得令人有些壓力。
空氣裡彌漫著紙張與墨水的味道,混合著空調吹出的乾燥氣息,讓人不自覺地屏住呼吸。
肖鋒的筆尖在模擬答辯草稿紙上頓住,紙麵微微泛黃,帶著些許陳舊的氣息,指尖摩挲時能感受到細微的毛邊,仿佛是被反複翻閱過的記憶。
他抬頭望向窗外,陽光刺眼,蟬鳴如潮水般穿透玻璃窗湧進室內,震得人耳膜發脹,連心跳都似乎與那聲音共振。
三天前張教授說的話仍在肖鋒的腦海中回響:“選調生不是選會背書的機器,是選能把政策吃到骨頭裡的破局者。”
這句話成為他此次模擬答辯的核心思想,也奠定了他的立論基調。
“下一位,肖鋒。”隨著叫號聲響起,答辯教室的門被推開。
穿白襯衫的男生起身,西裝袖口蹭過桌麵,帶起半頁寫滿《孫子兵法》批注的稿紙,紙邊在空中輕輕翻飛,像一片飄零的落葉,邊緣還殘留著鉛筆勾畫的痕跡。
他彎腰撿起時,餘光瞥見第一排評委席上,張教授正用紅筆在打分表上畫圈——那是前幾位考生的論述裡,關於“基層矛盾調解”的部分,大多停留在“加強宣傳”“組織培訓”的套話。
這一細節為後續肖鋒的表現埋下對比伏筆。
“各位老師好。”肖鋒站定,目光掃過七張嚴肅的臉,最後落在張教授鏡片後微挑的眉峰上,“我抽到的題目是如何用法治思維破解鄉鎮信訪積案?”
他突然想起上周在社區幫母親調解時遇到的案例,老人因宅基地糾紛上訪三年,鎮裡每次都用“特事特辦”壓服,結果越壓越鬨。
這個具體案例不僅增強了論述的真實性,也為後文的製度性建議提供了現實依據。
“《孫子兵法·虛實篇》說‘致人而不致於人’,”肖鋒的聲音清冽起來,仿佛劃開悶熱空氣的一道冷風:
“基層治理中,我們常陷入被動,群眾上訪才去應對,矛盾激化才去解決,這不是‘致於人’嗎?”
評委席傳來紙張翻動的輕響,像是風吹過林間的沙沙聲。
張教授放下紅筆,身體微微前傾,連椅子發出的細微摩擦聲都清晰可聞。
這動作變化暗示了他對肖鋒觀點的認可與興趣提升。
“要變被動為主動,得用製度劃清‘可為’與‘不可為’。”肖鋒舉起從母親調解記錄裡整理的案例集,紙張邊緣已經有些卷曲,上麵密密麻麻貼著彩色便簽:
“比如建立信訪預診機製,每月梳理矛盾隱患,用人民調解法明確調解時限,用行政訴訟法框定行政裁量邊界!這樣既給群眾明確預期,也讓乾部有章可循——”
幾聲突兀的掌聲響起。
坐在末位的劉學姐率先鼓掌,指節敲得桌麵咚咚響。
她的眼神在評委之間遊移了一瞬,像是在試探。
緊接著,其他評委交換了一個眼神,第二聲、第三聲掌聲陸續響起,最後連成一片。
張教授摘下眼鏡擦拭,鏡片後的目光亮得驚人:“你這思路,把兵法融進法治裡了。”
他伸手按住肖鋒要收走的答題卡,“這張我留著。”
肖鋒走出教室時,後頸還沾著薄汗,汗水順著脊椎緩緩下滑,浸濕了襯衫領口,留下一道溫熱的痕跡。
走廊儘頭的窗戶漏進穿堂風,吹得他脖頸一陣涼意,像是有人輕輕在他耳邊吐息。
他摸出手機,屏幕亮著李昊的未接來電——三個,時間都在模擬答辯開始後撥打的
“肖鋒是吧?聊聊……”
轉角處突然冒出個穿POLO衫的男人,腋下夾著黑色公文包,臉上堆著笑,香水味濃烈撲鼻,混著煙味刺得人睜不開眼。
他說話時呼出的氣息帶著一絲焦躁的熱氣。
“不用了。”他低頭看表,聲音冷靜但略顯緊繃,“我趕時間。”
“年輕人彆死腦筋。”男人的手搭上他肩膀,力道重得發疼,“李律師他爸和考務組張處長是老戰友......”
肖鋒猛地側過身,男人的手撲了空。
他望著對方瞬間冷下來的臉,想起省紀委校友說的“彙款記錄”,喉嚨裡泛起一絲腥甜。
“謝謝好意。”他扯了扯皺巴巴的西裝領口,布料粗糙地摩擦著皮膚,“但我相信考試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