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根生也看向許秋。
眼裡同樣充滿了期待。
他能看出來,張教授的方案確實要比自己完美很多。
隻是,最終分數能到多少,他心裡沒數!
他們二人其實已經是科研領域的一座大山了。
畢竟已經到了教授這個層次,而且得到院士重視,又怎麼可能是普通人?
然而麵對許秋,在這個刁鑽的考題麵前,兩人感覺自己隻是科研領域的初學者。
而許秋才是真正的、不可逾越的高峰。
麵對許秋,兩人過往的一切身份都化為烏有。
此時隻有一個“學生”的身份。
“你的方案……”
許秋想了想。
其實,張教授的想法很不錯。
比起林根生完善了很多。
他實現四個核心目標的機製都相當成熟。
比如結構動態適配,采取柔性側鏈通過構象調整補償突變導致的結合腔變化。
其餘目標,也靠相對成熟的機製完成。
不過,仍然有不少問題。
比如免疫原性。
乙烯基磺酸酯可能被免疫係統識彆,因此需要驗證抗藥物抗體產生率。
以及,腦滯留時間仍然可以優化。
當前的腦半衰期也不過是從兩個小時提升到六個小時,這種情況下,其實還得開發出新的緩釋製劑,比如pga微球。
但這種情況下,科研經費的數量又要上升一大截。
這屬於是為了一盤醋,專門去包餃子了。
太不劃算。
此外合成成本也太高了!
最簡單的就是肉豆蔻酰鏈嫁接了,這一步,足足使得整體的合成步驟增加了至少三個大環節。
這起碼要把整體經費往上抬百分之一二十,才有可能做到。
這已經非常誇張的數字了。
如果按照常規的科研來算的話,一千萬的經費,等於是要多給一兩百萬,才能完成這一合成步驟。
要知道這還隻是整個科研流程中不起眼的一個小步驟。
這就要花一百萬。
約等於造一座房子,為了買一塊磚,專門花了幾萬從外國空運回來……而建房子需要無數塊磚頭,而且磚頭還隻是建房子過程中的其中一小部分。
短短十幾秒,許秋就已經就將張教授方案的利弊全部看出。
他直截了當地道:
“雖然比起林教授有所提升,但,問題仍然不小。
“最大的缺陷,就是免疫原性風險。
“乙烯基磺酸酯彈頭可能作為半抗原,與血漿蛋白結合後觸發抗藥物抗體。這項研究早在食蟹猴身上做過——研究發現食蟹猴給藥4周後,ada陽性率達到了12。”
而其閾值,應該是小於百分之五。
否則就有很大的風險。
“其次,前藥活化效率波動太大了。
“葡萄糖醛酸苷前藥依賴腸道β葡萄糖醛酸酶的活化,但該酶活性受菌群組成影響很大。不同人之間,個體差異可能超過十倍,甚至更高。
“造成的結果就是,這款藥物在一個人身上很有用,但換在另一個身上,就沒法起到任何療效。”
許秋一一講解。
張教授和林根生全都看呆了。
他們本來以為這第二輪方案已經很完美了。
卻怎麼也沒有想到,竟然還有如此之多的缺點!
當然……這一輪的方案至少是能用了。
肯定不會鬨出什麼人命。
最大的危險,可能就是免疫問題。
其他的頂多就是藥物在患者身上沒什麼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