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劉湯看來,如果身處平日省,是不能造反的,但在關外,卻未必不行。
一是移民過來的關外人口,本來就是衝著伊安帝國的戶口來的。
可惜政策讓他們這一代人獲得戶口無望,所以心中對伊安帝國的決策層是有怒氣的。
第二,伊安帝國的軍隊從來沒有在嚴寒的天氣戰鬥過,所以環境是對伊安帝國的士兵是一大考驗。
第三,就是國際上形勢對他們有利,沒有一個大國不希望看到伊安帝國倒黴。
張剛聽到了劉湯的分析,沉思了一會,覺得劉湯的分析有些道理。
之所以起事,張剛是覺得留給皇室的時間不多了。
自從伊安帝國扶決定扶持張義上位,並成立議事會,一些聰明的皇子便感覺到,這些重臣要瓜分皇帝的權力。
如果他們不采取行動,隨著時間的推移,皇室的號召力在民間將會大大減弱。
現代社會,對帝製的排斥聲音始終存在,總覺得帝製是一種封建落後的製度。
他若不趁著父親的影響還在的時候起事,恐怕將來就更沒有機會了。
權衡利弊後,張剛覺得這是他的一個機會,也許是最後的機會。
所以,便答應了張仁的要求。
但他比張仁的慎重的多,下定決心後,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事情便聯係了毛熊和兔子國,請求援助。
第二件事知道正麵軍隊是對抗不了伊安中央軍的,便將劉湯所屬的部隊化整為零,打遊擊戰。
第三件事就是給自己尋找退路,如果失敗,那就在兔子國潛伏下來。
三件事做妥之後,張剛在國際上公開宣布,建立大威國。
並將武器散發到民間,化整為零,打算和伊安帝國打一場長期遊擊戰爭。
要說張剛皇子也算是繼承了張角的狠勁,加上適應了關外的天氣,因為身份問題憋了一股勁。
居然和關外的百姓做到了同吃苦,共耐勞。
伊安帝國的軍隊很快就占據了關外的新華城和新夏城。
這是關外的兩個大城,張角在時,為了投資關外,硬生生的撒錢在此平地建了兩個大城。
不過,張剛和劉湯在撤離時,早就將兩個城市的供暖係統給炸毀。
所以帝國的軍隊雖然占領了兩個城市,但也隻能在城裡不敢出來。
隻要一出城,便會受到小股部隊的襲擊。
而此時的嚴寒又讓習慣熱帶的伊安帝國士兵水土不服,很快,非戰鬥減員的數量就達到驚人的百分之十。
雖然伊安帝國宣稱收複了關外,但關外的局勢並未徹底平息下來,關鍵是隨著趙長年被處死,他的三個兒子鐵心要反對伊安帝國。